书牍识板桥作文

时间:2021-08-31

  郑板桥是晚年得子(五十岁时妾所生),以他早年仕途不顺、家口不宁的遭遇,其得子时的喜悦心情是不难想见的。他给儿子取名麟儿。由于先天不足,加上不服水土的原因,麟儿身体不好,长得骨瘦如柴。不得已,板桥命夫人送其回扬州兴化老家(板桥其时在范县任上)。回到兴化,麟儿健康状况好转,渐渐长大,于是就在老家聘师受教。《板桥家书》有三封信寄给麟儿。三封信说了三件事:做人、读书、应试。

  先看做人。一次,麟儿书信报告板桥,称家中曾夜间失窃。板桥复信说,如果损失不大,就不必报赃,信上说:“窃贼固当执之于法,然彼为饥寒所迫,不得已铤而走险……与其农家被窃,宁使我家被窃。”意思很明白,窃贼是不得已而行窃,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再说,官家富有,不偷官宦人家又偷谁?以后留心门户就是了。又说:古人捉到梁上君子,必定问清情由,好言劝诫,甚至赠以银两,让其去小本经营,可谓有君子度量。——板桥身为父母官,也不知处理过多少盗窃案,以他的秉性,想必早已深味盗窃本身的社会原因,所以,当窃案发生在自己家时,他没有怒发冲冠,反而心生同情。他这是教儿子以德报怨,要有侠义心肠。

  亲族之间亲疏有别,郑板桥发达之后,族内有人因羡生妒,不免背后非议板桥一家,还有人偷食他家的菜蔬。麟儿渐知人事,对亲族间的龌龊事非常气愤,少不得流露于形色,并写信向板桥报怨。板桥获悉以后严词批评,说麟儿“枉读圣贤书,全不解泛爱众之义”,论为他少年时代就积下许多嫌怨,将来自己理家,必定会导致众多仇人,如何立身处世呢?“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这是教儿子宽厚待人,其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