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

  提问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

  课文插图、制作ppt

  媒体应用

  智能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

  了什么?

  (媒体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习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思 想 到 位 迈 新 步 教 学 到 位 创 佳 绩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媒体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多媒体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习了“量词”的使用。】

  4、合作学习,逐层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视频,学生观看。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走过的地方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玉米地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扛

  桃树下

  西瓜地

  往回走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6、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两手空空回了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口语训练。

  小猴子,我想对你说:“ 。”

  2、谈谈自己的收获:提示:明白了什么道理?积累了哪些词语?

  3、师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篇2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 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 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 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 又 又 的(什么) (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 非常 掰 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 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 ,它又 接着它 ,然后它 ,最后,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小猴真高兴。

  跑下山来找东西。

  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兔子。

  空手回家有原因,

  要问原因是什么,

  小猴小猴太贪心!

  板书: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手回家

  瓜地里 又大又圆 扔 摘

  树林边 蹦蹦跳跳 扔 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