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5)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与弊》,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的利与弊说课稿。在次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即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并且已经学习了重力,有了初步的平衡的观念。因此本节知识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深入,也为接下来学习二力平衡以及初二年级压力、浮力等力学知识体系奠定了比较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再三提出:教与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教的同时一定到牢牢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理念的考虑,在分析教材的同时,我也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在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力,因此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固有的知识结构中,还存在不少缺陷,也即为我们所说的前概念,比如:

  1.对于固体能产生相应的摩擦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而对液体、气体存在摩擦缺乏认识,没有“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的这一观念。

  2.对于摩擦,不少同学有“摩擦对我们生活生产是有害的” “如果没有摩擦该多好啊”等错误想法。

  3.学生对于增大或减小摩擦的知识不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比较零散和片面,存在“添加润滑油就是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等错误观念。

  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上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抽象性,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能力上的储备。但是本节课内容相对较为复杂,要求学生从生活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然后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的概括、抽象、发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例举大量的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出摩擦力的概念,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和活动抓住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自主构建知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课标中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能深刻理解摩擦力概念,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科学、辨证的观点来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能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和保持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重难点

  在这些目标的基础上,我也结合了新课程指导意见给出的一些建议,确定以下两点为本节课的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案《摩擦的利与弊说课稿》。

  其中,由于二力平衡的知识学生没有正式学习,因此探究实验摩擦力的测量所以我把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思路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使重难点得以突破,本节课我打算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大量的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积极思考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课堂中,然后在这些摩擦力的基础上寻找到摩擦力的共同特点:即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产生的阻碍的相对运动的力。然后通过一个探究实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得出结论: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例举和分析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体现了教材内在的逻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举——归纳——得出科学概念——拓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最后应用于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即我们所说的STS。

  当然,过多的讨论和探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需要通过及时的总结分析和评价来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氛围。那么具体而言,我是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

六、教学过程

  首先,我在课前将两本科学书一页一页地插在一起,悬赏大力士将两本书分开。

  通过这样一个吸引眼球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追问:为什么难以将两本书分开?学生就很快的从现象进入本质,同时也为切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服务。

第一环节: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表明摩擦力的存在?这种来源于生活体验的问题较为简单,适合于全体学生,我也有意识的请平时不太活跃的同学来回答,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然后我将话锋一转,提出质疑:同学们举的例子都是固体之间的摩擦,那么气体和液体是否也能对物体产生摩擦呢?

  在同学们举例的基础上,我展示最近的一则新闻:德国发射的卫星即将坠毁,很多人因此担心卫星碎片会击中自己,请学生来解释这样的担心是否多余。

  至此,学生已形成了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产生摩擦力。实现了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并且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即所用,学习科学的兴趣得到持续的激发。

第二环节

  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学生跟老师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即将手掌在桌面上滑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再做第二个简单的活动:手掌在桌面上想动却没有动起来的情况下,是否有摩擦?由此活动分析产生摩擦力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能够得出: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能产生摩擦力。

  接着,我用板刷代替手掌进行一个演示:刷子在桌面上滑行时观察刷毛的方向,由此学生得出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至此,第二个环节结束,通过两个小活动,学生从一般现象中自主概括出了摩擦力的概念。通过自主的建构概念,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也将理解的更为深刻。

第三环节

  在第二环节得出摩擦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请学生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分析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然后立刻设疑力的三要素中我们还缺乏力的大小的认识,因此自然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即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学生提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等等。然后展示给学生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毛巾、砝码。由于在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学生并没有学习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先提供给学生信息,匀速拉动木块时,拉力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当然,在此也可以为下一节课二力平衡的学习埋下伏笔,为什么?以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兴趣。在学生知道了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后开始小组讨论逐一验证猜想设计实验,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要追问,在这个设计中,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应控制哪些条件一致,哪个因素发生改变。这样的追问在每一个汇报中都要进行,这样的强化是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性,也是其他探究实验设计的原则,当然从应试的角度来说也是必要的。经过设计和实验,学生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与其他因素无关。

  通过探究实验,实现了我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来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第四环节

  在第三环节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展示生活中引导学生带着结论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哪些需要增大哪些需要减小,如何增大如何减小。让学生带着已学知识分析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又回到现实,实验我的情感目标。

检测反馈

  至于如何来检测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我依据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来选择客观题和主观题来考察学生。同时,布置给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则小短文: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这样在有趣的任务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在《藏戏》课文中有许多词汇比较优美而且适合用来写作,比如“随心所欲”、“旷野”等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且在文中标注出此类词汇,或者是在课文中勾画出一些优美的句子。让学生学习这些优美句子的写作方法,并且可以仿照优美句子写出一些类似句子即可。

  2、让学生了解一下藏戏是怎么样形成的,并且了解一下他的主要形式。体会藏戏在表演方面以及艺术上面的一些特点和优点。

【教学过程】

  1、用投影仪来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藏戏的照片,让学生讨论一下藏戏的表演形式或者是服装上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欣赏一下藏戏所用的面具,再次讨论藏戏面具的特点或者是一些颜色的用意。

  2、挑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读完每段之后来体会一些本段课文。

  3、在同学自己阅读完课文之后,让同学自己在课本中勾画出那些描写藏戏面具特点的语句,勾画出那些描写藏戏特点的语句并且勾画出藏戏的渊源。

  4、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来体会一些这个传奇的故事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感想,或者是从七姑娘的行为中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带入自己的感情再次阅读课文再次深入体会。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将藏戏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并且在回家以后把故事简单的讲给自己的家人听,让家人也来说一说自己的感觉和体会。

  2、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藏戏是如何自己发展并且形成过程以及藏戏的特点吧。第二天需要课代表把同学整理好的作业上交。

【【精品】说课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十篇

2.说课稿汇总十篇

3.【精品】说课稿汇总4篇

4.【精品】说课稿汇总8篇

5.【精品】说课稿汇总6篇

6.【精品】说课稿汇总九篇

7.【精品】说课稿汇总10篇

8.【精品】说课稿汇总7篇

9.【精品】说课稿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