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经过本单元前面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基本学法,而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负有总结归纳升华的重要责任。因而这堂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

  2、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3、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

  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了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和一篇同龄人的作品《春雨》进行比较阅读。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回忆什么是“散文诗”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步:欣赏名家和同龄人的作品

  名家的作品主要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选段,可以让学生把《春》和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八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xxx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九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十步: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欣赏《组歌》中的其他几首。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