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四语文试卷(2)

时间:2021-08-31

六、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渊明传

  (明)袁宗道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①,为三径②资。”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檃括③《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交相累。”可谓亲切矣。譬如好色之人,不幸禀受清羸,一纵辄死,欲无独眠,亦不可得。盖命之急于色也。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④者耳。若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注】

  ①弦歌,指出任县令。

  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③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

  ④瞥脱,爽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冲暑拜起之劳人也。冲:顶着。

  B、以餍馋吻者等耳。等:等同。

  C、慵惰之性,不惯簿书?簿书:簿册文书。

  D、识与才可推也?推:称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B、高卧窗前,身则逸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殊为过当若属皆且为所虏

  D、亟命种秫,以求一醉。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腹享受,四体安逸是人之常情,作者认为这两者常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

  B、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

  C、在人们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历来是很飘逸的,作者觉得这是过誉,于是重加评说。

  D、该文是一篇否定历史定论、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多引古人论述佐证自己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

  (2)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七、诗歌鉴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落叶

  (宋)王沂孙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厓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③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注】

  ①重厓半没:写山中落叶堆积,万木凋零的情状。

  ②题红:《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

  ③螀jiāng:蝉。

  1.“萧萧渐积”一句化用了杜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下阕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析。

八、文言文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

  ②干:违背。

  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九、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2)_____,不能十步;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故国神游,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5)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十、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弥补自己的短处。

  斜木桶原理: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的时候,木桶盛水的多少,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补“短板”。

  读了上面文字,你对“短板”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临海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四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1.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

2.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卷

3.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卷

4.浙江省杭州市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5.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6.安徽省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7.江苏省文模拟5语文试卷

8.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