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囚绿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人教版初三语文《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2、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3、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重点:

  1、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2、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难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陆蠡。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观察“囚”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会意字。把人围在一个封闭的四方院落里,就是囚了。“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2、简介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出版过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3、写作背景。

  文中13段明确告诉我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国难当头,陆蠡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4、预习检测

  字音:陆蠡lǐ涸辙hé蕈菌xùn猗郁yī

  瞥见piē移徙xǐ婆娑suō

  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来不及选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寻绿(1—4段):喜悦满足

  赏绿(5—7段):喜爱留恋

  囚绿(8—12段):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3段):尊敬祝福

  怀绿(14段):怀念期盼

  四、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决。

  (1)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绿枝条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绿的喜爱。这个绿,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找出描写绿枝条自然形象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

  提示:囚绿前:伸须、攀缘、舒叶、观赏纤细的脉络,嫩芽;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写出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囚绿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写出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

  颜色: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

  形态: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

  (2)这个绿枝条的自然属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绿枝条愿意被囚吗?一个“渐渐”写出它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它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4)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释放绿枝条。这里的“绿”还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提示: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

  二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

  总结:陆蠡借赞扬绿枝条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提示:向日葵:向阳仙人掌:耐旱梅花:不畏严寒

【人教版初三语文《囚绿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囚绿记教案

2.高中语文必修《囚绿记》说课稿范文

3.高中语文必修《囚绿记》说课稿

4.人教版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5.人教版高二语文《物种起源》的教学设计

6.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7.《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8.语文《影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