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莱罗舞曲》观后感范文(3)

时间:2021-08-31

  话题似乎扯得有些远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所喜爱的这些超萌小音符,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在五线谱上跳跃是表现什么呢?换句话说,这首著名的《波莱罗舞曲》在叙述什么样的资料呢?如果不弄清楚它的含义,我们也许无法准确解构和赏析这部让人喜爱的动画作品。

  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首次出场是在巴黎一家西班牙旅馆宽敞的大厅里,时光是1928年11月22日深夜。当时法国著名舞蹈家尼金斯卡根据《波莱罗舞曲》旋律和节奏设计了舞蹈情节和舞蹈语汇,用现代话讲,也就是编导了这个舞蹈。

  舞女鲁宾什坦把自我装扮成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鲜花,穿着喇叭裙,捏着火红的丝巾,站在大厅中央的长桌上,风情万般地在小号声中款款舞动。随着音乐节奏加快,她的舞步也由慢到快,情绪逐渐高涨。鲁宾什坦用舞蹈语汇和肢体语言,在欢快的《波莱罗舞曲》旋律中,深情地表现一位姑娘在感情中产生的种种情感变化,诸如心动、羞涩、钟情、挑逗、燃情、痴迷……以此表达自我对感情和对完美未来的渴望。

  热情的旅馆客人(法国人本来就很浪漫)围着她,边观望,边鼓噪喝彩。《波莱罗舞曲》的音乐渐渐增强,鲁宾什坦的舞姿也愈加奔放。煽情的音乐,迷人的身腰,勾魂的眼神,妙曼的肢体、飘逸的红丝巾,加上大厅内弥漫着的男人烟草味……刺激着客人们愈来愈狂热的亢奋情绪。一曲终了,情绪冲动的客人们把她抱起来,高高举到头顶,鼓掌声、欢呼声、尖叫声、口哨声,交相激荡,久久没有散去……

  首演成功,轰动了巴黎乐坛和舞蹈界,《波莱罗舞曲》也由此一炮走红。犹如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一样,《波莱罗舞曲》的名声从此流传开去。法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俄国、美国……许多世界著名的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纷纷用《波莱罗舞曲》编排了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舞蹈,并作为传统节目保留下来,至今长演不衰。  《波莱罗舞曲》在超越时空与国界的广泛流传中,舞蹈动作、表演形式、演员阵容以及舞美场景等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以适应本土文化的审美需求。但不变的是,舞曲主题所表达的、人们对感情的渴望和对炽热感情的诉求。这正是《波莱罗舞曲》艺术生命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