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描写了19岁的美国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不足一天的时间,比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一:

  李安众所瞩目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正式更名《半场无战事》。

  预告片首次曝光后,被视作是明年奥斯卡种子选手。

  该片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

  原著小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被BBC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英文小说之一。

  影片讲述一位19岁德州男孩的比利·林恩入伍参加伊战,

  在一次交火中他大难不死,

  意外与战友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并被塑造成英雄。

  之后他们返回国内,在橄榄球赛中场休息时授勋。

  这名战争英雄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灵煎熬……

  李安为什么选中这部电影来拍?

  因为李安想要挑战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以120帧每秒的速度、4K、3D技术全面结合,来掀起一场电影视觉革命。

  什么意思?

  所谓“电影是24格每秒的谎言”,其中的24格,就是帧数。

  在《霍比特人》中曾经试验过48帧的帧数,有褒有贬,画面流畅度提升明显,却又因为太明显,而被诟病像是电视,观众在银幕底下,观看的不像是电影,更像是观看演员的表演过程。

  此语一出,吓得原先打算用60帧拍摄《阿凡达2》的詹姆斯卡梅隆又换回了48帧。

  而花甲之年的李安,却选择逆流而上。

  不但要选择高帧数,还要选用120帧,120帧是普通电影的整整5倍。

  这是什么概念?

  普通帧数拍摄的动作场面,容易造成拖尾和模糊不清。

  120帧能够完全避免这一点,让画面做到完全的逼真。

  导演兼特效艺术家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是少数看到过此片的人之一。他曾拍摄过120帧每秒的3D电影。他说:

  “你的大脑非常像它。我无法跟你描述它的刺激、兴奋,以及视觉上的逼真度,这可不像电视,像是一种新的解决所有问题的电影媒介。”

  理论上,这种高帧数频率能传送出更流畅的画面和动作,无法匹敌的尖锐、现实主义。

  这也仅仅是理论上。

  李跟团队在拍摄时都没法翻看自己的拍摄成果,只能以60帧每秒、2K、3D的画面看。因为超越了机器的承载。

  直至前些日子,李安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了11分钟的片段。震晕了业界。

  本片制片人Ben Gervais说道:“在看完一段战争场面后的四十分钟,那些人还在颤抖。”

  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如此震动?

  这是最流畅、最逼真的电影。每一个细节,都会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大银幕上。

  一般的电影在处理战争场面时,会提供一些慢动作特写,目的是让观众跟得上动作。

  但李安拒绝使用慢镜头,理由就是,那不是士兵经历的真实战争。

  他想用这种最先进的技术,去捕捉真实战场的感受,那是何其的惊心动魄!

  不让观众体验到极其逼真的战场,怎么对主人公的内心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不断逼迫自己,挑战极限,追求革新的先驱导演。

  于是,才有了这一项宏伟的试验。

  目前,这种技术被命名为“沉浸式数字技术”。

  李安正在踏足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这次他挑选的方式极其险峻。

  目前面临的质疑声是,很少有电影院可以同时支持3D加4K,更不用提120帧每秒+3D+4K了。几乎没有什么电影院可以支持这种放映技术。

  更有质疑声说,即使战争场面极其震撼人心,观众真的能接受这样被震撼到嘛???

  倔强的李安说:

  “如果我们要做数字技术,必须与众不同,绝不模仿他人。”

  《半场无战事》就是李安的“与众不同”。

  这样果决地追求技术革新,还因为他对上一部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3D效果不太满意。甚至在他眼中,好莱坞大多数工作室和电影制作人关于3D的想法是倒退的。在一次偶然的观影机会中,他看到了高帧数拍摄技术。

  然后,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电影是我生命中的最爱,现在我能更加清晰地观看,一旦我看过高帧数电影。我就没法假装没看过。”

  “在某种方面,我很天真。我只是对我见到的东西很兴奋,有些时候,这种实验会对整个工业产生影响。我有时感到非常脆弱。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你看到那个了吗?你看到我刚才看见的东西了吗?这就是我全部的动力。”

  李安仔细推敲了这些变革的影响,顺道,他还发现他思考的东西将成为未来电影人的强有力的工具。

  因为清晰度改变了,人们观影模式也要改变。对于电影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说到技术狂人,一般会联想到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罗伯特·泽米吉斯等导演。谁能想到,李安这样外表温文的导演,会是引领画面革新的技术先驱?

  “我不是技术狂人。只要让我看到我想看到的,我就配合。但我发现了这样一种展示于我眼前的新方式。非常激动。”

  然而做先驱是要付出代价的。化妆、灯光、舞台等等,全部与普通电影拍摄方法不同。电影拍摄进度必须放慢。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知道该这么做,我们还不够好,这是完全新的技术。很多时候我们抓头挠耳”

  幸好有东家索尼的全力支持,投资在4400万到4800万之间。

  索尼知道即使放映技术不支持,依旧迎难而上。执行官罗瑞布鲁尔说:“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的格式,在商业上可能实现不了。但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电影院放映技术可以放映高速帧率电影了。”

  他们将宝押在李安身上,是因为信任他。还因为他的电影,根本不像他的'外表那样温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敢于击破所有陈规的勇敢的人。

  李安曾经说过,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地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无趣,反而在演戏中才真正找到自我。

  李安说的是《色戒》里的王佳芝,说的亦是自己。

  他多次自我解嘲,说自己表面上温文尔雅,行事温和,符合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好人形象,但是,多么无趣。

  这样的自己,是《卧虎藏龙》里压抑自己的大侠李慕白,是《理智与情感》里隐忍的大姐埃莉诺·达什伍德。

  然而他真正渴望的,是玉娇龙纵身跃入深崖的极度反叛,是玛丽安沉醉不知归路的惊蛰心境!

  一如王佳芝,分不清戏中戏外。也许戏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电影,是那个照出自己未知部分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