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11.1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一位19岁的年轻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战争中与战友凯旋归来,借由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授勋,本片揭露了这群士兵在战场上真实经历的故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一: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因为苛刻的放映条件使得11号的公映一票难求。有幸在独立影评人王旭东的帮助下看到了国内第一场严苛放映条件下的新片——如一直所宣传的120帧、4K、3D。一些感受趁热与大家分享交流。

  技术层面的最大突破首先来自于120帧、4K、3D。其中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实现起来都有具体的难度,而将他们合为一体的全部呈现自然是难上加难。影片总体的观看感受就是流畅,明亮,细腻。最大技术卖点之一的120帧画面给予观众极其流畅的视觉体验,5倍于原始放映条件的刷新率使得整个观影过程不再有拖曳闪烁的感觉,给人很强的视觉震撼。而4K的加持使得这两个技术完美的互相协助。清晰又流畅一直是体现电影制作和放映水平的重要标准。

  1/800秒拍摄的画面网纹,可见放映刷新率非常高

  目前唯一的遗憾是放映厅的荧幕面积还不够大,仅仅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清晰明亮,但是面积有限的画面,这样并未将影片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4K影像有着4倍于高清影像的总像素,所以越大的屏幕自然越能发挥其优势,只是目前可能囿于成本、技术和片源的限制,博纳并没有改造更大的放映屏幕。

  3D语法的运用这些年日臻成熟,本片在3D语法的运用上并没有卓然的突破,甚至有些保守,但更大的好处是并不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负担。3D电影除了传统电影的技术控制技巧外,还需要对会聚点进行调整,也就是调整观看影像的立体感和空间分布。屏幕所在的平面被定义为零屏位,肉眼观看这部分影像时我们既不会感到凸出来,也不会感到凹进去。换句话说,在这个位置的影像,我们即便摘掉3D眼镜看也没有重影。这个位置放置主要的被摄体,让人感到更自然,尤其是对话场景中。《阿凡达》的3D策略几乎严格遵守谁说话谁在零屏位的准则。有所突破的典范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还记得那个冲着小孩威胁式说话的警察吗?那个镜头大大的超出了观众通常能接受的范围,也超出了3D电影拍摄中应严格遵守的深度预算。让人感到直逼面前的生理不适,然而也就是这种3D视效的突破性运用和马丁一直以来擅长的长镜头才使得《雨果》获得了包括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摄影在内的5个奥斯卡金像奖。

  回到李安新片中,《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3D视觉设计上让人感到很舒服,个别镜头有类似《雨果》的设计感,比如与商人谈判的画面中,商人的形象是变形并突出于画面的。选择有限范围内的突破还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观众的观影感受,3D电影观看需要观众不断利用睫状肌牵拉晶状体调整眼睛的聚焦,如果语法设计不得当,会有生理上很糟糕的体验。举例来说,姜文电影《一步之遥》,3D语法简直差到叹为观止,基本上是2D的思路和混乱的3D效果,看起来生理上异常不适。另外一个典范是2D转3D的《谍影重重5》。这部电影因为前期上映只有3D版本可选择而招致骂声一片,记得我曾经上课还跟学生提到说:"像谍影重重这种剪辑风格绝对不可能拍成3D”,随后就被商业阴谋扇了一记耳光,不过去电影院看过2D转3D版《谍影重重5》的观众应该记忆犹新,那是一种想吐的感觉——生理上的想!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直未多宣传而又在视觉效果上有很大提高的是一套非常优秀的激光放映设备,今天的首映礼用的是全新的分色眼镜,镜片异常干净。分色法比偏振眼镜能更有效的保留屏幕亮度,简单来说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非常高级的红蓝3D眼镜,这种技术让可见光光谱平均分配到两个眼睛,利用放映机交替和镜片镀膜同步,呈现不同的双眼视觉,并合并为真实的3D透视感。13年在UME观看的RealD 3D 6FL(Footlambert 亮度单位)《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的时候曾经感慨还有如此明亮的3D电影,而对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放映亮度,只能是一个大写的满分,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真实明亮的观影体验,彻底的解决了3D电影一直被诟病的软肋。

  ISO400 F2.2 1/50秒拍摄 屏幕亮度相当可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更先进的硬件平台及算法带来的更高的宽容度表现:在观看影像的同一场景画面里,既有刺目而保留层次的亮白,也有暗部的各种细节表现。人眼在没有明暗适应的帮助下大致可以达到17EV的宽容度,而目前的硬件技术已经大大逼进这个数值,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电影工业的变革与进步。

  120帧无论对于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以及最终的放映都是无尽的挑战。据悉目前全球只有五家影院可以播放这种技术标准的画面,影片也因为远超技术参数而不符合好莱坞制定的DCI(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标准。而李安导演执意而为之的120帧需要真正观看后才能有所体会,他为电影语言的表达提供了一种经过实践佐证的新思路。

  无论是120帧、4K还是3D,我认为李安的思路都首先不是为了挑战技术本身,这些叹为观止的技术合体后实质指向一个终极目标——人眼所见的感受——流畅稳定没有闪烁、清晰明亮、有立体知觉。很多观看者对于这部电影的影像的评价是觉得不像电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中性的评价,只是不像我们以前看到的电影——昏暗闪烁,模糊(比较4K而言)。好像我们刚看到彩色电影,觉得影像太真实,没有黑白那么有味道。好像我们刚听到立体声(很长时期电影院的重要买点是宽荧幕立体声),觉得听觉的真实感超越了视觉。过往的经验与习惯是否容易变成抵触变革的源动力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种异常清晰、流畅、真实到可能“电视感”或“塑料感”的影像实实在在的服务了主题——呈现了一个生硬、直白、真实的美国社会。

  影片没有公映我就不在剧情结构上展开过多笔墨。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故事架构本身也有深厚的技巧和功力,在事实真实和心理真实之间进行了一番细腻、立体、循序渐进的讨论。带有李安东西方文化交融后特有的气质。唯一的遗憾是顶级的技术和优秀的故事之间没有找到更多的契合点。技术特质本身还可以有更多待挖掘的领域使得其更充分的发挥。不过可以想象的是,目前的技术水平想要把大量120帧4K画面进行复杂的后期特效几乎还不可能,所以相较阿凡达掀起的3D热潮相比,我认为当下的技术储备还不足以在近期广泛的普及120帧4K3D电影——无论拍摄、制作还是放映,都有太多亟待解决的困难。

  真实电影应当是继默片变有声,黑白变彩色,2D变3D等众多技术变革中的新的篇章。他是电影工业顶尖技术的综合运用。相信我们会在不远的将来坐在电影院里看到如白天一般刺目的骄阳和树荫下疯狂奔跑的小孩被立体的呈现在同一块荧幕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这场变革的先锋和躬身实践者!是电影工业发展史上值得尊敬的一部作品。

  独立影评人王旭东在观影后的便饭上讲起了为数不多的几次需要亲自求人要电影票的故事。一次是电影博物馆IMAX版《阿凡达》,一次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胶片修复4K版,还有就是今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三部一票难求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在技术属性上做出的巨大的突破的典范。

  见所未见,奇观影像一直是摄影术近两百年在商业裹挟下的使命和信条。

  如果有钱有闲,值得去电影院好好体验一下这部未来电影。我赶上了5毛钱学校包场看《闪闪的红星》还要回去写800字影评的糟烂年代,不过现在不用了,电影到了重新回归影院的年代,所以要么好好去看要么不如不看!

  什么!你说票价太贵你要看枪版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那你为啥不去玩《守望先锋》,黑百合的屁股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大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