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2)

时间:2021-08-31

 影片《孔子》观后感

  自从《阿凡达》上映以来,电影院无论周末平日,早上还是深夜,都是人满为患,买票的长队一度让我误以为看电影不要钱。于是我和妹妹决定反潮流而为之,买了《孔子》的电影票。

  谢天谢地我们看的不是《阿凡达》而是《孔子》,虽然只剩下第一排的位置,但我仍觉得很值。之前有在很多地方听到过对《孔子》的评价,有来自网上的也有来自周围朋友的,甚至包括我比较推崇的韩寒也对《孔子》的评价不高,不过即使如此,在亲自观看之后我仍然给出《孔子》满分。

  从电影开始十分钟左右的时候,我就有了想要痛哭的冲动。看到孔子充满理想与信念的脸,我想,若是他能活到两千年后的现在,看到这礼崩乐坏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次他会不会彻底的绝望,他是否还能从容不迫的露出自信的笑容。

  “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想,那些坐在黑暗当中面对大荧幕上孔子以及他的若干弟子信念坚定眼神执着的面孔还能发出浅薄笑声的人,真的能够明白孔子的精神和境界吗?

  颜回死的时候,我真的无法再控制自己的眼泪了。或许会有数不清的人觉得他傻觉得他死脑筋,不过是为了几捆书简,书没了可以再写,命没了是无法再挽回的,而他就那么毅然的潜入冰水之中只为了能打捞起所有掉落河底的书简。但我知道,对于爱书成痴,将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要的人来说,那些书也许比他的性命更加重要,甚至他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会不会送命这样的事情,只是下意识的想要捡起那些文字。

  因为那些文字,承载的是思想。一个人死了,时间还会继续下去,别人将代替他使人类这一物种延续下去,可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断绝了,却能改变整个世界的历史改变人类的世界。

  颜回的死不是值得不值得可以换算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的道,已经功德圆满,他找到了自己道路,得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答案,可以瞑目了。看着他在冰冷的河水中渐渐下沉,被光明笼罩的脸庞,轻轻合上的眼帘,那幅画面圣洁得唯美,就像被通往天堂的光所笼罩一般。

  而我们这些凡俗之人,却仍在这尘世之中苦苦挣扎着生命的价值,用物质来衡量生命衡量一种精神本来就是错误的,错得离谱,怎么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我并不完全推崇儒家的思想,也并不完全是孔子的信徒,但我仍然觉得悲痛。孔子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已经不会再有孔子以及孔子的徒弟那样一群人,为了贯彻自己的信念为了贯彻仁义礼数的思想而甘愿被自己的国家放逐,甘愿被世人放逐。再也不会有那样一群人,会为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而放弃个人的利益放弃物质以及权利的诱惑在充满荆棘曲折不平的道路上坚韧不拔的前进。

  天下大同,这理想越是崇高越是美好,反而越是让人觉得悲伤。为什么如此高洁的思想和信念会被世人所不屑,为什么那样君子的一群人却反而被世人所遗弃。不是说见贤思齐吗,为什么我们却避之唯恐不及?

  不是别人鄙薄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一开始就鄙薄了自己。总觉得那样虚无缥缈不现实的理想与信仰不是我们这种渺小的凡人应当有的,伟大的信念自有伟大的人去贯彻去推行,而我们只需要安分守己。可是有些东西,没有全天下的响应与支持,仅有一小撮人去坚持,又有什么用呢?因为那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精神,那应该是最终属于所有人的精神。

  南子的出场戏份不多,但却简洁而清楚的表现了这个角色的个性。她或许是一个声名不好的女人,但也无可厚非的是一个聪明有头脑的女人。她诱惑孔子,并不是因为她水性杨花生性放荡,而是她崇敬孔子的学问。当她明白孔子的为人如他的学问一样值得敬仰的时候,她最后那庄重的一拜其实已值得我们去尊重她。一个臭名昭彰的女人尚且能够读懂孔子的灵魂,我们却只会耻笑这个女人的轻薄举止而看不到她的聪明才智。

  “世人或许了解孔夫子你的痛苦,却不懂得你在这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

  只此一句,这个女人就比任何人值得孔子热泪盈眶的那回礼一拜。

  在《孔子》中出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无论是高尚的,卑鄙的,无私的,还是自私的,无疑都衬托了一种精神。那种对道的执着与追求,那种无畏艰辛的前进和坚持。

  我想每一个人最后其实都达成了自己的道,无论是被刺的南子,沉入河底的颜回还是战死的子路,他们都是心满意足死去的。幸福和圆满有时候并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获得了多少,而是你得到了自己用毕生去追求的那个答案。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吧。

  即使生命短暂如蚍蜉,渺小如沙粒,我们仍能用这有限的时光和力量去最大限度的成就自己的高度。而不是被宿命所束缚,一辈子被禁锢在既定的框框中埋头前进。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孔子这样的人一样,无论时间过去百年还是千年,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不被淹没,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成就可以经得起时间的碾磨不会烟消云散,不是每个人的存在都能超越世事变迁的考验而不被遗忘。但我们仍可以拥有那样的精神去尽可能的追求自己的道,然后达成精神的圆满,无谓别人的鄙薄与嘲弄。

  我很喜欢老子与孔子坐在山顶对话的那一段情节。

  老子:“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礼乐纷乱,你还要推行礼乐仁义吗?”

  孔子:“丘惭愧,一无所成。”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可丘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

  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

  孔子:“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道无形,不限于世间万物,而我的道则只在人间。”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富人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送你这几句话吧。”

  老子表面上看透人性的险恶,礼数的崩坏,对教化众人实现理想的世界已经懒于去抱期望,只一心追求超脱俗世的道。而孔子则希望能做一个有用的人,能为世人做些什么,即使微不足道甚至只是白费功夫。虽然他们的方向不同,实际上却都是希望能有所作为。只是老子比较被动而孔子则比较主动而已。

  老子主张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不去强求别人什么,也不去奢望什么,安分守己顺应天意,自然天下太平大家相安无事。

  两位圣人的对话,即使放到今天,也仍然适用,只是坐在屏幕下观看的我们,只想到了历史,是否有想到现在?“当今之世王纲失序,礼乐纷乱”,只是再没有一位“孔丘”会坚定不移的说即使如此,他仍然想有所作为将自己的道放在这人间。

  这世道远比千年之前更加让人绝望,而再不会有这样的一位圣人用自己毕生的才智和时间来引导世人到达彼岸,也再不会有这样的一群人,用他们的对信仰的执着来打动我们冰冷麻木的心。孔子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孔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1.看孔子观后感

2.孔子的电影的观后感

3.孔子电影的观后感

4.关于孔子的电影观后感

5.电影《孔子》观后感精选

6.《孔子》观后感作文

7.孔子学堂观后感

8.影片《孔子》的观后感

9.《孔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