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伟大,不朽

  电影《孔子》应该是2010年开年的一部佳片,用电影语言描述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重量级的人物,是件很难的事。我以为《孔子》为佳片,理由如下:

  1、演出了孔子性格的坚忍、宽厚和弘毅。恢复周礼,推行仁治,这套主张本来就没有被诸侯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是囿于利益而权且依之,一旦利益受到威胁,立刻就会抛弃这套学说和孔子。孔子呕心沥血辅助鲁公终遭抛弃,身心伤损,出走鲁国,流离颠沛,但志向不堕,气节不改,不能施政于国,即传道授业,坚守理想,贫贱不移。鲁国有难,孔子不忘父母之邦,让弟子回国参战,季氏反省而悔过,孔子弃旧恶而就大义,返乡归国。这是忍者的弘毅和宽厚。

  2、演出了师者之道。什么是师?传道授予业解惑足矣吗?非也。为师,还需一种表率精神,永远不要把绝望带给弟子,身处险逆亦当坚持不屈,在学生面前奉献最后的光明和希望,因为学生的眼睛在最绝望的关头是望向他们的老师。颜回说:“老师为形,弟子为影”,他对孔子不离不弃的追随不仅是崇拜老师的学术和见识,更是被老师坚持理想的人格所折服,师为师,则徒为徒,各在其位,各尽其事,彼此光耀,融为一体。选择“师”职,就意味着在学生面前放弃了人性的软弱,这是“师”的职业操守,也是“师”为敬的原因,不能如此不为“师”。

  3、演出了弟子之道。什么是学生?师徒如父子,学生在老师处学得知识和操守,认同老师的品格,学生应当象敬爱父母一样敬爱他的老师。敬爱是一种感情,感情是一种自觉行为,不可强求。所以为徒者,你认同你的老师吗?有认同就有爱。颜回认同孔子的人格,所以倾其一生自觉追随孔子,奉献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爱,颜回死时,孔子号地呼天,身心俱毁:“天丧予!天丧予!”这不仅仅是志同道合,也是一种血浓于水样的共存关系。影片至此不必把颜回拍成抢救老师的经典死于非命,就依从历史让他病逝同样也足以打动观众,因为颜回与孔子的师生情在平淡中见深厚,早已不离不弃了。

  4、影片在技术上也值得一赞。保持了《论语》的原貌,并适当地通俗化,看过《论语》的人不觉得走样儿,没看过《论语》的人不会云里雾里,拿捏比较到位。

  5、周润发的表演真是一流。当年他演的许文强,偶印象没那么深,但这部《孔子》却极见其演技。岁月流失,但周润发的眼神却仍有智慧的光芒,正如他演的孔子,须发雪白,却眼目清亮,这是一个人内心智慧的外现。

  6、至于网友纠结的南子。大不可不必拘泥,认真,导演不过是借了一个美女片断表达孔子“思无邪”的艺术主张而已,难道一定要刻板面对学生如上课般宣讲“思无邪”方为正道吗?既是电影,就允许它在不改动历史根本面貌的基础上稍作电影发挥,无伤大雅。

  好片子啊,动情处不由得落泪。为了孔子君子的坚忍和弘毅,为了孔子和学生们那种自愿自觉彼此认同的师生情分,为了孔子坚守理想的意志。

  公元第一个千年的辉煌属于独一无二的中国,而这个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孔子为关键词的。如今,环视周边,我们发现只有孔子,他的思想联接了儒家文化圈,不独中国。

  世界上总有人是伟大和不朽的,我们为自己是儒家文化的后裔而骄傲;世界上总有人是幸运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短时间内无人能及,他得到了这个机会,而且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机会,完成了一个演员的辉煌。

少年孔子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了北京木偶剧院,看了一场戏,它的名字叫《少年孔子》。

  我觉得这个剧确实相当精彩,因为它每演一场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一场,学射箭,孔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深深地告诉我们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第二场,一碗米,孔子善于动脑筋,准备了一个更大的碗,盛了总够多的米来帮助别的小朋友。

  第三场,学习弹琴,孔子为了学好琴,认真钻研,报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告诉了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四场:列马狂跑,孔子看见一匹疯狂的马正向盲人跑去,这时,孔子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的去帮助盲人,虽然盲人没有看见,但天看得见,地能看见,其实关键最后人心能看见。

  最后的采药,孔子为救自己的母亲,不怕困难,最后采摘到药材,更说明孔子的孝心。

  通过看过这场电影,告诉我了很多道理。要善于动脑筋,宽厚待人,别人有困难,要伸出自己的一双手。

《孔子》观后感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将它当作人物传记片,也许这部电影的投资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门吧,最终被定位为商业类型的大片,投资近1.5个亿,既然被定位为商业大片,其主旨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目标还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然要选择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华丽、最波澜壮阔的篇章来演绎,所以这部电影是从孔子五十岁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及弃官后周游列国的晚年生活片断,严格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改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许更为合适、更为确切,而《孔子》更适合作传记片的片名。

  孔子作为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观点,如果想通过短短的两个时变全部展示给观众,确实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在五十岁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学术观点、理论都已经形成体系,就差实践验证了,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龄,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仕官于鲁后,孔子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夸夸其谈,也于是操之过急吧,最终在“堕三都”上,他功亏一篑,便带领学生走上漫漫周游列国之路,当然他也可以考虑妥协,继续享受荣华宝贵,但这就不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挂官而去的洒脱了。

  本片后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讲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这十年中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总是挫折大于机遇,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传奇,但本片后半部分显得非常沉闷、波澜不惊,还有点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总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许出于商业片的考虑,电影中浓墨重彩地演绎了孔子和卫夫人南子相见的戏,周迅饰演的卫夫人妖艳有余,高贵不足,南子虽然是《论语》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则纯属娱乐色彩了。很多人对胡玫不选内地演员,而选择普通话都不太流畅的周润发来饰演孔子,颇多微词,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龄、阅历与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飘逸、有一种侠气在身,具历史记载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亲是鲁国有名的武士,其身上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浩然之气”,所以说让周来演孔子并没有什么不妥,至于说普通话,谁知道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发的是什么音呢?

  近年来,国学热开始盛起,许多人都开始研读四书五经,中国人现在正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于丹评《论语》后,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语录、以及帮助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也进一步推动孔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电影也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这种责任,只是胡玫的这部商业大片《孔子》有可能担当不了,其娱乐性还是太浓了,政府或文化部门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传记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辉闪耀点,我们可以将它的拷贝赠送给各国孔子学院,让两千年孔子在华夏大地上周游列国的传说,变成如今电影《孔子》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