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4)

时间:2021-08-31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的确,使用“这把剑”时如能做到适度、适时、得法,就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则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处。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这个环节,师补充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衣着、国籍和身份,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反差,产生困惑,从而产生探究课文的欲望。又如,引导学生理解“俞伯牙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时,又适时出示相关故事,加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结尾处引出小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对帮助学生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最后的课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会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总之,本文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但正因为语言精练,却阻隔了学生对“知音情”的体会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的。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9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

  这篇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但它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它承载着及其丰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对于文言文有一种害怕。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这文言文是很难学的。为了让学生不再有这样的想法,我决心要上好这堂课,以这堂课来改变学生的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融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学习理念,让我的这堂课书声琅琅,浸润浓浓的语文味。

  一、重朗读

  练读——感受音韵之美。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本课的练习朗读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一是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谓”是说的意思,学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停顿的道理。三是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领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然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酝酿、发酵才能成为芬芳的美酒。于是,“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在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读中铺设。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尝试说大意,在学生头脑中初步铺设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现高山流水的画面。其次,读中酝酿。教师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此时文本的语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学生心中慢慢地散发开去。接着,读中推动。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教师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从而叩击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人”“文”“言”琴瑟和鸣的妙境。

  二、重积累。一是通过比赛激活学生的词语原有积累(如ABCC式的);再用将文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提炼出“泰山峨峨,江河洋洋”这样ABCC式的词语,与其它相类似的词语(如杨柳依依)激发学生积累,同时为后续的“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中的“所念”意境的想像和表达作了有效的铺垫;二是通过释题理解“绝弦”,积累、理解 “绝交”、“封笔”、“息影”等词语,信息量很大,同时也让学生深感已知的有限,而未知的无限,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重训练。通过深挖文本内涵,创设情境来实现语言训练,从而达到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性训练的目标。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所念”的意境时,用“志在 ,子期曰: ”句式来检测学生积累的活学活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想像和表达,来实践学法的迁移、经典的仿写。正是因为教师课前文本细读的工夫,才有这样独特的设计,才有学生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四、重情感。从“朋友”到“知音”是学生实现文本情感体验的主线。我引导学生从初读课文到深入地品读课文时,很好地把握好了这条情感线索,引领学生走进伯牙和子期“相见――相识――相知”,以及子期死后伯牙痛心“绝弦”的情感世界。

  这堂课上,我注重了多方面的训练,让文言文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但如果在时间的把握上更加的科学合理一些,那学生的情感熏陶会更加到位,收获将会更多。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2.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3.俞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4.教学教学反思

5.《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说课稿3篇

6.《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

7.《日历》教学反思

8.小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