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一模作文:以“熬”为题目

时间:2021-08-31

2015年深圳市一模作文:以“熬”为题目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

  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二、作文试题解读

  (一)作文试题(1)(以“熬”为题目)解读

  作文试题(1)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熬”的字形、字音、字义。第二层,将“熬”与“煎”进行比较,强调“熬”是“间接加热”,“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第三层,强调“熬”的效果:出好汤。

  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

  其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作文试题(1)中,材料所介绍的“熬”的字形、字音、字义属于工具书层面的含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 “十年磨一剑”,戏剧家 “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