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一模作文:以“熬”为题目(2)

时间:2021-08-31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作文试题(1)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二)作文试题(2)(以“耶稣故事”为材料)解读

  作文试题(2)采用《圣经》的一则故事为材料,需要考生把握故事的主旨,理清故事的脉络,分析故事人物,在此基础上选择立意的角度。

  故事的主旨:要忠诚不要背叛(彼得角度),要学会宽恕与悲悯(耶稣角度)。

  故事的结构与人物角度

  彼得角度:

  彼得两次忠诚表白。

  第一次:“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第二次:“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忠诚的程度是递进的。彼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绝对忠诚的人,超越一般众人和生与死。

  彼得的三次否定。

  第一次: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第二次: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第三次: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彼得的否定也是递进的,而且是越来越坚决。

  由此我们看出人性中的怯懦、信仰的背叛、趋利避害式的自私与自保等等。同时,三次否定与前面的两次肯定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又看到彼得的说谎,一开始还有愧疚,最后已经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最后,“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苏,看到因背叛信仰所遭受的来自社会群体遗弃和来自个体内心的愧疚的双重惩罚。

  耶稣角度:

  耶稣是上帝之子,是肉体存在的神。所以,耶稣有着凡人没有的预知事情发展的能力。耶稣降临人间,具有与人共同的凡胎肉身,就是借自己的肉身成道,引领众人皈依基督。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耶稣对事物的预知和对人性的预知是同样到位的。所以,对于彼得将要背叛的行为,他选择了宽恕和慈悲;对于彼得背叛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选择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