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5)

时间:2021-08-31

《平均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同学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前几天我校三(1)班举行了套圈比赛,想不想去看看?

  2、 (课件)师说:现在是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比赛,每个人套15个圈。第一场单人赛开始了,男生一号队员进场(音乐,情境。)他套中几个?(7)再来看女生1号队员,(音乐。)套中几个?(4)这场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男同学为我们男生鼓鼓掌。再来看第二场双人赛,(比赛的音乐)四人同时走出来,同时套,这次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7+2=98+5=13)女同学为我们女生鼓鼓掌。第三场团体比赛开始了,哇,来了这么多同学,男生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个人?谁获胜?谁先说就先鼓掌。鼓掌完了问:你们男生有没有意见?有意见。(如果学生说因为,老师赶紧引过来你直接告诉大家你有没有意见?你认为哪个队获胜?)看来这场比赛情况比较复杂,怎样可以知道哪个队获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次比赛的数据不能一样。)(套圈图淡去,统计图渐出。)

《平均数》教学设计9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10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2.《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3.《平均数》说课稿(精选3篇)

4.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5.《我想》教学设计

6.《白杨》 教学设计

7.《风》教学设计

8.《天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