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套圈统计图(每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看套圈比赛的录像,出示统计图。

  1、这幅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1)学生讨论交流哪一队套圈套得准一些。

  (2)提问:怎样比才既合理又公平呢?

  (3)揭示:要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就是要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先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2)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列式计算:5+9+8+6=28(个)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估一估

  (2)算一算:11+4+8+2+5=30(个)30÷5=6(个)

  这里的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得准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练习用“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1)出示校运动队三年级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三名学生)

  提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肺活量吗?

  交流: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出示三年级部分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四名学生)

  提问:算算他们的平均肺活量。

  比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平均肺活量比一般学生要大。

  2.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出示游泳馆录像并配音:一天小明去学游泳,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30厘米。小明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学游泳不会有危险。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想得对吗?

  (2)学生交流

  3.利用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特点判断平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出示并配音:《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规定:心跳次数平均每分钟在120~200次为运动量适宜,低于120次为运动量过小,高于200次为运动量过大。

  我们对小明在游泳过程中的心跳情况进行了统计。(出示:心率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心率(次/分)150160180170140

  (2)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3)他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不可能是下面哪个答案?为什么?

  ①130次②160次③190次

  (4)根据平均数的这个特点,你能说出这个平均数的范围吗?

  (5)小明的运动量适宜吗?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一高一矮两名学生

  指一指:他们俩的平均身高大概在什么位置?

  (2)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体坛明星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矮)

  指一指:另一位体坛明星大概有多高?

  (3)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高)

  指一指:这位运动员的身高大概在哪里?

  猜一猜:他是谁?

  (4)出示新浪网上的NBA排行榜

  找一找:有平均数吗?

  想一想:姚明的总得分比特里要高,为什么他们的均分却相等呢?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