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作品看见的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我喜欢的是“我关注新闻中的人”,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而要想看见不为人知的故事,看见幕后的辛酸,看见事实看见真相,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章,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柴静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向我们讲述着她的经历,那些社会边缘的故事,记录的不仅仅是社会,更是她的成长历程。然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正如柴静所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读着柴静的书,对一些曾经并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那时,我在上小学三年级。虽然每天清晨进校之前,都要被老师“观察”一番,但老实说,自己一直认为那件事距离自己很遥远。那一段段平凡的文字中间,虽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大锅一样的北京,却让这段恐慌那么真切。开始读这章内容,我觉得柴静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是在传播负能量,是在制作恐慌,但是后来,我想我是错了。她是记者,她的使命就是呈现事实,不为人知的事实。她必须要用事实说话,敢说话,这个国家才能进步。央视并没有强求柴静做这期非典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还记得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没有消毒设备、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而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没有人关注,仿佛是被遗弃的另一个世界。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柴静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