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长征》的读书笔记(3)

时间:2021-08-31

  峭岩先生的《遵义诗笔记》是文学作品,不可能担负起对重大事件答疑解惑的责任。即便如此,诗人在尽情挥洒情感的同时,对事件中的一些细节描述,尽量还原于本身的真实。从中我们看到了,被历史尘埃所湮灭的争议人物或低头沉思、或蹙眉纠结、或高谈阔论。其实,会议中的争论,命运中的博弈,正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内容,无可非议。

  我赞赏峭岩先生对人物形态、人物心态、人物特质的描述。

  “毛泽东长发接耳”,“我近前摸了下他左手上的香烟”。峭岩诗人仿佛就在领袖中间,细细地揣摩愈显生动。“周恩来叉腿站立”他为第五次围剿纠结,既是一位青春的形象,又是一位老成的周恩来。“朱总司令/猫腰揣袖而坐/埋进深深地的思索”、说完肥大的军装,转而又是一句“武略之外更有文韬的张扬”,传神地把红军统帅素描的惟妙惟肖。

  我们看到:“王稼祥扪心自问”,想着山高路远,马蹄声声;我们还看到:“张闻天低头思量”。捉摸着党建路遥,前程艰辛;更难得一见博古:“手中的搪瓷杯如轻/他无心去饮”,作为当时党的负责人,因为年轻,难以掩住书生气十足,因为稚幼,只能愧疚难言。我们更应该以崇敬的心境前来表达对彭大将军的敬佩,“多几分刚毅和壮烈/少几分委婉和温顺”,尽管横刀立马,驰骋风云,也难免最终饮恨。

  说到邓小平参加遵义会议,当初有不少插曲。身为《红星报》主编,为会议做记录。但那些原始的珍贵资料,随着天上地上的围追阻截,早已洒落遗失。多年后,对邓小平是否参加会议存有异议。我们的领袖闻之,露出常见的豁达。事到如今,还有那么重要吗?“记录了会议------探寻到一种深邃”。若干年之后,如似遵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坐标指向北京。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将原来的领袖们重新归位,这就是邓小平“深邃”目光的历史贡献。

  峭岩诗人以尊重历史的心态,以写实敬仰的语言,抓住每一位参加会议的特点,非常逼真地再现那些生动的一幕。正因为这些,就已足够叫曾经的领袖们静静地安息,叫其后人们得以安心。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彭德怀你们为中国历史所彰显的辉煌依在,你们为革命矗立的丰碑依在。迷茫尘雾尽管遮掩了数十年,但终归掩盖不了金子的光芒。

  五·与历史对话,追溯北斗星升起的必然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长征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能摆脱数倍于自己人数的围追堵截,之所以完成胜利会师而奠基了中国革命根据地,得益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主导地位。回顾自遵义会议后,又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袖们执桨前行大船,从胜利走向胜利。无数事实证明:选择毛泽东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追溯伟人足迹,追溯艰难岁月,追溯坎坷路途,在那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力挽狂澜而扭转颓势,毛泽东以及他的战友们就是引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北斗星”。

  以“遵义会议”为抓手,阐述其重要意义,把自己的思索与遵义链接,梳理其后的革命发展脉络,峭岩先生做了一件极其有重大贡献的大事。现在还不敢说,先生的“诗话遵义”是一座无人可攀越的里程碑。我更愿意相信:依着先生执着的探索毅力,一定会继续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酿出愈加醇香诗作。

  截取遵义会议前后的内心活动状态,峭岩选择了穿越时空对话。

  曾“决策命运 一言九鼎”的年轻军事指挥员周恩来蹙眉紧锁,回忆战火纷飞中谁多次挽长城为即倒?曾“心怀壮烈 热血青春”的年轻党务负责人张闻天疴病长思,德国手枪准星怎能引领红军走出泥潭?曾“气指颐使 崇拜顾问”的年轻党政权威博古捶胸顿足,狠命纠结着为什么总是节节败退?曾“书学九斗 理论颇丰”的年轻王稼祥掩卷沉思,正确指挥战役的强人在哪里?

  峭岩去“采访”,去“探寻”,欲从他们思维中解读答案。“毛泽东有一套治党治军方略”,他即“志向高远 精通谋略”,总能做出“石破天惊”的大事,又能“调兵遣将 玩于掌中”总能化危机为“风平浪静”,这是有决策能力的周恩来对毛泽东最肯定的结论。毛泽东与张闻天“推心置腹”又能“友谊交杯”,从毛泽东讲述“汉将韩信打魏王豹”的典故中悟出一个真理:毛泽东用兵如神无人可敌。尽管博古声嘶力竭并全身心调兵遣将,最后不得不哀叹:事与愿违,身不由己。峭岩先生透过战火硝烟,剥茧抽丝地捋顺各路英雄的复杂心路,水到渠成地得出这样的真理: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只有他能挽救危难中的红军,挽救革命理想的顺利实施。

  化身为一名采访记者,随着历史隧道穿越,当今只有峭岩《遵义诗笔记》做的最为贴切、最为真实、最为巧妙。交口称赞,称之为最好,应该受之无愧。

  历史是真实记录,历史也是由温情生活所串联的别样画面。现代人总说:“成功的男人之后,总会有一位女人支撑”。峭岩先生时光镜头,不仅仅对准疆场上的金戈铁马,不仅仅对准会议桌上的唇枪舌战。转而一个温柔,聚焦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通过穿越,“去叩开我对伟人的情愫”。贺子珍既能“刚柔相济”,又能“张开女人的怀抱”,去温暖下野中男人的孤凄。他们是相知相爱的战友,一同度过风雨飘摇,一同畅饮胜利的欢乐。我想,在这个特定的严肃命题中,峭岩能涟绮起浪漫漩涡,起码在国内是首创。

  六·“精神还乡,灵魂回家”——诗人都该秉承的原则

  人类共有的海洋多现污染,诗海也难逃一劫。假大空,一味地掏空心思地莺歌燕舞的歌咏,麻痹着疲劳了读者对美感的享受。晦涩哀戚,一切从自我出发,阉割了诗歌原有的历史传承,所抒发的情感,只是自艾自弃。讥笑挖损,空虚中显露着诗歌的无奈与没落。  峭岩先生敬畏遵义,敬仰遵义,以一气呵成的才气完成五千行大作,不能不说那是诗人的厚积薄发。先生只有“精神还乡,灵魂回家”的勇魄,方能焕发其才气。正因红色旅途的一草一木所召唤,正因“红色崇拜在我的血液里日久弥深”,正因欲将历史重温的使命感所萦绕心头,峭岩的笔触才是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遵义诗笔记》,不是一种事件重复,而是换一种方式的叙述;不是哗众取宠的追逐时尚,而是正视先辈们所经历的壮烈史诗;类似的作品不是太多了,而是正在进行的传统教育中大有缺失。期待着像峭岩这样的激情荡漾且冷静思维的诗人再创佳作,我想不仅是自己的一孔之见。

  峭岩先生由衷赞叹李瑛诗人“四个有”:即有地、有天、有人、有火。我以为,峭岩先生的《遵义诗笔记》,无疑使“四个有”化作每一行诗句。有地:置身于基层,游走于山间,显着底气十足。有天:革命意志永不动摇,不为尘埃所困惑,信仰是真实的。有人:穿插的合情合理、穿越的如见其人,与历史对话犹在身旁。有火:四射的是枪弹雨,四射的是战友情,四射的是伤心泪,四射的是伟人志。没有激情四射的火,就不是那本浸着先驱血汗泪的《遵义诗笔记》。

  拘于本人对诗词少有研修,不大可能罗列出诗集本身欠缺的一二三来。我还是捡拾他人的观点:“的”字少点儿为好;语句精炼些为好;一字一行的行距,是否多了些?拾人牙慧,仅此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