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长征》的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可幸,这个时代给予了人们重新解读史料的机会。不断地正本清源的本身,实则是对先人们是莫大的尊重。得以澄清与纠正,我们更加敬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为新中国建立而经历的艰苦卓绝,钦佩他们无畏无私的全身心付出,珍惜共产党人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振兴。

  后面我还会说到,峭岩的诗作正是秉承了“还历史之真实”的原则。《遵义诗笔记》如此,其他诗作也是在尊重史料基础上而沿承诗歌特质,不乏激情与浪漫;不乏慎密与张扬。

  我们还不能忽视,社会上一度涌动因中国共产党曾在某些历史阶段上的失误,大肆诋毁党在中国革命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以至于对党的领袖作用的质疑,对领袖人格上的践踏。诸如此类,作为忠诚于党的公民,不能不表示对其污蔑、戏说、歪说党史的趋向而忧虑不安。

  由此,我以为峭岩先生的《遵义诗笔记》的公开发表,正是对否定党领导地位无耻滥言的有力回击。我相信作者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在掌握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之上,才有震人发愦的以写诗为内容的遵义笔记。

  以其奋斗的经历教育后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传统。相信任何有思想有抱负的政党,都会尊重自己的发展轨迹,都会以史实教育后继者前行。仅在这方面,峭岩先生无疑举起了一面猎猎大旗——警示人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路途荆棘、曾经的腥风血雨,曾经的艰苦卓绝。

  二·徜徉心路,撞击心扉,游走于那段不堪回首的撤离

  峭岩诗人激情四溢,他以最能表达心意的叙述,精彩绝伦地用诗的语言高度慨括了对党的崇敬。避开尘间喧嚣,独享任思绪纷飞的自由空间,剖开心腹地倾述,引领读者置身于那个氛围中。

  在峭岩诗人的笔下:感动山川,欢笑河流,泛绿沙漠,奔驰草原,那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九十载所凝成的丰硕成果。正因为有那么多先锋战士的浴血奋战,“沉睡的积云”散开,“凄苦的阴雨”遁去。似乎冥冥之中的“浸血的道路”上,依就回荡着“马蹄的溅落”。

  诗人在诗作的一开始,就沉迷与建党先驱们的对话。

  对党的忠诚度,先生表现的尤为深刻。“我找到了几代人的踪影/他们踏风而来/他们挟电而来/整理着壮丽的河山/疏通着生活的轨道”。仅仅几点,就能涵盖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努力。举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熊熊火把,用希望点燃大地。挣扎中的贫苦大众,从来没有那么畅快地表达民生诉求。打开新世界大门,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美好的理想正日益成为生活现实。

  这一切一切的丰功伟绩,谁又能抹杀的了?哪一个朝代、哪一个政党,能承担起如此重大责任?

  壮烈、凄楚、难舍,纠结且荡气回肠,构成了长征难以言尽的波澜壮阔。党内左倾盲动主义的盛行,叫年轻的党付出了沉痛代价。也想一天早上就能红旗漫卷天空,也想一个季节迎来大地收获。年轻人指挥着年轻的党,为不切实际的行为申领几万里迂回奔波的惩罚。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如不迅速撤离,难逃革命火种瞬间熄灭之厄运。

  诗人寥寥数语展示了场面:红色根据地难舍的放弃,风雨潇潇战马急催所呈现的凄苦,由各种思想倾向撞击而杂生的纠结,还有诸如血染湘江的壮烈。问苍茫大地,所指向的出路就只是大范围地转移。

  长征是播种机,是宣传队,更是震惊世界流传千古的伟大壮举。但其当初,完全是一次伤筋动骨且不得已而为之的大撤离。因此而产生的深远意义,或已成为孕育新中国的摇篮,那是后来以及后人所悟出来的道理。

  三·难得一见的激情叙述,诗人情怀尽在路途中

  看过些许《遵义诗笔记》的评论文章除了由衷地敬佩诗评的严谨,还推崇对经典诗句的真诚赞叹。譬如诗集[之二]的题记:“我要过江/把军衣撕成两片/一片做船 一片做帆/把肋骨抽出/两根/一根左 一根右浆/我要过江/红旗在前/我要过江……”。不止一次地由诗评者掌声不断而击掌叫绝,我看后也忍不住想再絮叨几句。

  彰显长征前行者的勇气。除了前行,没有退路,情愿把身躯付出。勇往直前敢当铺路石的信念,顽强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每一字都那么震耳欲聋。

  凸露长征路途是由红军战士的生命铺就的。无私忘我,大局观念,为了前行,为了胜利,甘洒热血写春秋。军衣、肋骨,分明是战士的赤胆忠心。

  尽情挥洒了诗人卓越的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只有深刻洞察事物的本像特质,只有幻觉中的息息相关,只有细腻入微地纵观走向,才可能诞生这样的壮烈诗篇。

  我相信,峭岩先生也极为看重以上的几句物化比拟。足以显现红军精神,足以张扬长征精神,足以证实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无往而不胜。我甚至想象:假如峭岩先生是长征中的一员,就凭几句可令天惊地魄的诗行,他该是宣传队中的翘楚者。往大了说,倘若叫他指挥千军万马,也会全然合格。

  峭岩先生对党的赤胆忠心,几行诗句就隐隐呈现。当然,我更情愿相信那是诗人行走于长征路上与红军战士的共鸣。

  “遵义 我的祖国注定与你相连/遵义 我的生命注定与你相系/遵义是党的旗帜上的的闪光点/遵义是那么的让我梦绕情牵”。作为一个地名,遵义城远远超乎它的地域概念。那是一个红军长征的转折拐点,那是北斗星闪耀的天穹,那是战斗捷报频传的空间,那是中国革命的凤凰涅槃。遵义——永远是党史上一面胜利旗帜!

  四·珍重史实的每一细节,不妨碍诗人翱翔天空的思考

  做一历史回顾,但凡展示革命历程的文艺作品无不把遵义会议作为重大题材来反复歌咏。随着社会的开放空间愈发扩延,加之历史原因的扑朔迷离,导致各种戏说传说或者谬说流传于坊间,严重干扰了传统的党史教育。

  比如说,确切参加遵义会议的人数;比如说,会议详尽的决议文书档案;比如说,张闻天同志当时的职务;比如说,涉及每人参会所持的倾向态度;比如说,遵义会议实际新“三人团”的正确定位;-----凡此种种。由于战火纷飞,当事者已逝,无文件可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有欠公允,大量的众说纷纭影响了人们思维导向。所以,谬说曾经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