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作文

时间:2021-08-31

【精品】读书作文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作文 篇1

  尽管我已人到中年,业未立,事未成,然闲来独坐静读书的爱好,却初衷未改。

  喜欢宁静和淡泊,特别是在清风习习的清晨或一窗明月的夜晚,抛开身处俗世的烦恼,手捧一本书来读,让全身心融入书中,乐在其中,读着读着,就读出一种情绪——一种生命的情绪,活力便开始在胸中激荡、翻腾。在红尘中的摸爬滚打,所遭经受的曲折、无奈和压抑在胸的愤慨,顿时便会烟消云散,豁然开朗。想想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坎坎坷坷,荣荣辱辱,恩恩怨怨,尽是过眼云烟,我读书,净化的是灵魂。

  我读书,是读出心情的舒展,任情感一泻千里奔腾澎湃,让思想海阔天空纵横驰骋——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

  最近我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又不知不觉读出些许味来。我在单位里,胆子小是出了名的,所以几次职场升迁的机会,都因为自己的“胆子”缺陷,均与己擦身而过,可我都没有为此而有所遗憾,因为我看到那些所谓“有胆又识”之人,之所以求得一官半职,尽是些阿谀奉承之“士”也。这些人,胆识过人之处,往往表现在成信在嘴,虚伪在心,极尽放胆弄虚作假为能事。

  我每见及此类,也因自己人微位卑,只得学着孔子报以“夫之哂之”尔。我胆小,不敢同流,宁愿一如既往,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实事求是,为企业的发展,做片绿叶又何妨?用于丹的话告勉自己“与其去学做小人,不如自己先做君子”。如果说当今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既然我无力去改变现状,倒不如“穷则独善其身”,做个孔子眼里“无忧无惧”的人。

  是我的读书心得,让我有了平平淡淡地对待生活,对待眼前周围的事物最为平和的心态,这也是《论语》倡导的君子之道,着眼于当下,做好自己的事,当个善良的人,是我读书,读来的修养。

  书,让我远离了纷繁喧嚣的红尘和是是非非的人群,请来朗朗明月和徐徐清风相伴,徜徉于“书海”之中,闻到满纸的芬芳。好书,让我忘却烦恼,一身清贫也坦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洁身自好书作镜。读好书,让我修身养性,获取了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解脱。读书之乐,我乐在其中不知返!

读书作文 篇2

  坊间有不少“阅读学”方面的书籍,热衷于讨论阅读的起源、意志、目标、心境、方法、品质等,在我看来,这些书意义不大。还不如读一点“关于书的书”,略具纸张、印刷、书籍、古书版本、历代藏书,以及现代报刊和图书馆业的知识,那样对于养成读书习惯更有好处。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安贝托艾柯,与法国电影泰斗、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让B克洛德卡里埃尔对话,讨论书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纸本书的未来,结集成了《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吴雅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这两位嗜书如命的古书珍本爱好者,其对话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书永远不死”。

  我也相信“书永远不死”,但书籍存放在博物馆、图书馆、个人书库,还是每日使用的书桌上,效果大不一样。你看艾柯说的:“书在未来将只吸引一小部分爱好者,他们会跑去博物馆和图书馆满足自己对过去的趣味。”(6页)若真的这样,情况很不妙。卡里埃尔则极力为书籍说好话:“想想20xx年7月纽约那次电力大故障吧。假设范围扩大,时间延长。没有电,一切都会消失,无可弥补。反过来,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均消失时,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在夜里点根蜡烛继续读。”(19页)两位对话者对纸质书的未来“坚信不移”,因其除了读书、写作、拍电影外,还对书籍本身有一种纯粹的热爱,肯为某本自己迷恋的书籍“上穷碧落下黄泉”。读书人不一定藏书,藏书家不一定读书,这我们早就知道了。

  清代学者洪亮吉《北江诗话》分藏书家为五类:一是“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二是“辨其版片,注其错伪”的校雠家,三是“搜采异本,补石室金匮遗亡,备通人博士浏览”的收藏家,四是“第求精本,独嗜宋刻”的鉴赏家,五是“贱售旧家中落所藏,要求善价于富门嗜书者”的掠贩家。其实,还有另外三种藏书家,一是喜欢书,而且真读,这是“爱书人”;二是兼及阅读、考订与阐发,这是学问家;三是既读书,也收藏,还考虑增值问题,二十年前我就知道这个道理,可惜没能实践。最近十年,关于读书,有两种潮流值得注意。一是公众的收藏趣味转向了书刊,不仅宋元珍本,连民国年间的平装书以及旧报刊,也都被人争相抢购。几年前,鲁迅、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上拍卖会,自3万元起拍,到27万落槌,加上佣金合计29.7万元。平装书不会都这么贵,但“奇货可居”的,都会有人抢。二是书籍装帧明显上了一个档次。即便不参评“最美的书”,读者与出版社也开始合谋,特别关注图书的外形———纸张、开本、装帧、设计、插图等。买书人不仅阅读,而且把玩、欣赏、收藏。于是,同一本书,除了平装本,还有各种精装版、特藏版、毛边本、签名本等。

  你也许觉得,这么关注图书的外在形式,岂不是买椟还珠,或者说附庸风雅吗?我曾经谈过这“附庸风雅”对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贡献(参见《大学有精神》246—2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在我看来,“附庸风雅”比“假装流氓”好,因为二者都有可能经过一番努力,越学越像;另一方面,没有一大批半懂不懂的受众的追随与消费,任何文学艺术都不可能发展壮大。谈论书籍,最好兼及“精神”与“物质”。不谈别的,就说书籍装帧吧。洋装书的兴起,以及国人对于封面装帧的重视,使得其呈现不同于宋元精刊的另一种美。这是喜欢书的人很容易感觉到的。我曾撰写《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收入《假如没有文学史……》,三联书店,20xx),评述中外若干书籍史著作,谈论二十世纪中国的书籍装帧,探讨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可能性,以及“新资料”如何带出“新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