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3)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

【教学准备】

  教师:

  1、课件。

  2、有关月球之谜的课外资料。

  学生:

  搜集有关月球的传说及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猜诗句。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有关的诗句──出示诗句后齐读。

  3、同学们可真能干,知道这么多的课外知识。读了这么多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吗?

  (是啊,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句。)

  4、月亮可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月球”图片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月球之谜”。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本课字词,自由读(你能读正确吗)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找到,读正确。

  3、指名读词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一轮多么明亮的圆月啊,我们用这一个词来形容她:皎洁。理解“皎洁”。

  2、当这一轮明月升上高高的夜空,是多么美妙的景色啊: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自由读

  3、理解“遐想”:出示“遐想”,什么是遐想?你知道人们关于月亮有哪些美好的想像吗?

  (请学生说一说)

  追问:你是从哪知道这些故事的?

  对啊,这也是学习课外知识的好途径。

  看了这么多的传说故事,再来看看这迷人的月亮,你有什么感受?

  4、对着神秘的月亮,你有些什么美好的想像呢?

  (听音乐,边听边感觉)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像。

  5、再读第一句:

  让我们带着无限美好的遐想,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朗读)。

  6、是啊,月亮太美了,人们多么向往有一天能到月亮上去,看看吴刚和嫦娥,和他们一起遨游月宫。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无法登上月球,只能望月兴叹。人们多么想知道。

  (出示三个问题,齐读)

  7、指导读好问句。

  (是啊,人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谜底。人们真想去月球看看)

  8、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

  1969年7月20日,是个值得全世界人类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月球,集中到了两个人身上。

  1、介绍第一次登月的基本情况,观看图片。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宇航员踏上了月球,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3、指名读句子,出示图片和文字。

  4、指名说一说:读这几句话,月球上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理解“奇异”)

  5、指名读:

  能读出奇异的感觉吗?──齐读。

  6、欣赏月球奇异的景色。

  7、月球的景色真是奇异啊!对比第一自然段中人们眼中美好的月亮,你有什么想说的?

  8、带着这些谜团,我们再来欣赏月球奇异的景色。──齐读

五、初读三至八自然段

  1、宇航员们从月球采回来各种标本让科学家们做研究,科学家们做了许多研究,那么,千百年来,缠绕在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解开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自由地读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月球产生了什么谜团?

  2、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

  3、想知道这些不解之谜吗?拿出关于月球的科学资料,读一读并想想:读读这些资料,看能不能解开你心中的谜团。

  4、集体交流。

  5、出示省略号。是呀,当我们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非常希望能真正地了解月球,解开月球带给我们的不解之谜。谁知却发现,月球带更我们这么多的谜团。

  6、大家的资料都是不一样的,想知道其他关于月球的知识吗?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