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3.学习第二段

  ⑴ 翻译本段.

  ⑵ 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4.学习第三段

  ⑴ 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 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5.作业

  ⑴ 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 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 完成同步练习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