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作文1200字(2)

时间:2021-08-31

中秋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中秋节这一份思恋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着的时候。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说起中秋节,大家都会想到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古時,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谓

  “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为人们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渐被人们重视,因为皇宮里傳出了一个有关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的传說。据《唐逸史》記载: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卫森严,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闻仙声陣陣,清丽奇絕,宛转动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見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說新科尽是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這是有关月饼初见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苏东坡曾称赞月饼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甚行。明世宗还派官員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园。这是皇宮朝廷专门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还在大內禁宮中举行祭月活动。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 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

  到如今,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它与春节、端午节同称我国农历的三大传统节,我看见那轮含羞的圆月 中秋节作文。它始见于《周礼》:“中秋夜,鼓士击鼓,吹幽雅(乐),以迎寒。”为何谓之“中秋”?南宁末陈自牧撰的笔记《梦梁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于中秋节的传说,虽然其论法不少,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特别是以嫦娥奔月的说法为主。

  中秋节赏月、拜月的习俗几千年前就已存在。《礼记》中记载的“秋暮夕月”,即是拜月神。周代的八月十五夜都有举行迎寒和拜月的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颇为盛行了。早在南宋就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足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中秋节的热爱之情。

  “中秋拜月”从何而来?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的品德入宫。虽未得宠,但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夜赏月时,天子在朦胧月光下见得她,觉得她美丽出众,便立其为皇后,此后便有“中秋拜月”的习俗。

  现代人依然喜于拜月。中秋节的晚上,当皓月初升时,各家各户的妇女便在庭院、埕口或阳台等可以直接望见圆月的地方上设香案,并以月饼、瓜果、芋头、云片糕等食品供拜。因为他们深信“月娘”(即月亮)是有灵魂的,她能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及祭祀者与鬼神的亲疏关系和对他期盼的大小来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可见现代人是在传承古人的思想。虽然这颇具迷信色彩,但却不曾断承,作文素材《我看见那轮含羞的圆月 中秋节作文》。

  提起中秋节,相信大家都会首先想到月饼。月饼已成为月亮的象征,不仅因为它圆得像月亮,更因为它的陷是甜的,让人想到月圆的美好。唐代已有带陷饼食,苏东坡有咏“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糖)……”以饼喻月。清代诗人袁牧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有月饼制法,称“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油腻,回异寻常。”

  现代人已将月饼发展成“个性”的模样。先是陷之奇特,明明写着“绿豆陷”,而入口却毫无绿豆味。难道是我们的味觉都出现问题了?大部分月饼已都内含鸡蛋黄,味道微咸,甚是油腻,却和甜味相和,入口为佳。此点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月饼的包装却让人担忧,譬如有种陷为水果酱的月饼,味道清爽甜美,价格却相当昂贵,原因在于其豪华复杂的包装。还有,月饼种类众多,也确实让人眼花缭乱的。站在人山人海的月饼市场中央,难道你不会迷失自己?如此富含商业色彩的月饼不免让人产生怀疑:所谓的“中秋佳节”已变成了“商业佳节”?这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中秋的圆月,给人以美好的象征。月之圆兆人团圆,由此引发了远在他乡的人思乡和怀念亲人之情。早在唐宋时期,“咏月”诗词已甚多,因此“中秋节”一直富含诗意,诗人把圆月谓之“诗月”。譬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堪称是一首游子思乡怀旧的词中绝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的上阕以多变的镜头,从仰视、俯视、平视、远视的角度,既写眼前丽景,又写故乡遥隔,秋色惹人愁的情怀。下阕则层层深入,从夜夜难寝,月楼独倚,借酒浇愁愁更愁,写出了乡愁萦绕缠绵,无法排遣的柔情。

  如今,这种柔情依在。皓月当空时,一家团聚的把酒唱明月,叙故事,尽情展欢颜;远离他乡者轻叹息,把酒问明月,何时归故里。他只能祝愿远方的亲人平安健康、生活幸福,愁情满肠。于是,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只能在梦里出现。

  事实上,中秋节是美好的,它富含文化色彩,给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和精彩,是我们永远的财富。在商业化日趋明显的今天,作为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应因其而变质。它的源远流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是我们共同不可推卸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