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酒文化观》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1-08-31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礼论酒:孔子的酒文化观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是人们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推孔子为酒之饮宗,他在《觞政?八之祭》中言:“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诗经》、《礼记》、《论语》中的许多篇章均体现出孔子的礼制思想对中国酒文化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孔子的酒文化观中渗透有传统礼制文化的印记。

  《诗经》谓:“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在孔子看来,饮酒不单单是口舌味蕾的享受,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实际上发挥着仪式的作用。孔子重视“民、食、丧、祭”四事,强调各种仪式都应合乎礼制要求,包括酒类器物的陈列。关于酒和酒器的陈列,《礼记?礼运》中说:“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此外,酒器的铸造也要符合礼制要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看到不符合西周礼制的酒器时,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叹息。觚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这些感慨针对了当时社会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也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体现。

  在酒宴中,应当礼让年长者。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对子夏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即是主张凡有酒食,必先礼让年长者食用。另外,《论语?乡党》谓:“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坐席时尊长让贤,酒宴结束时,也要让年长者先离席位,维护尊者、贤者、长者的地位,以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井然有序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