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3)

时间:2021-08-31

第三篇:《诗词鉴赏练习题》

  诗词鉴赏练习2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案⑴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⑵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3分,每点1分)

  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分,每点2分)

  22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输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1分)本诗前六句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道出了“倦”。(2分)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前六句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2分)景情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曹邺

  获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

  [注释]①一各蔓生植物。②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1)诗歌描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答案(1)作者生活在音乐高奏,欢乐宴饮的氛围当中;(2分)但他感到的是孤独惆怅(1分),向往的是远离尘嚣的安闲世界。(1分)

  (2)诗歌的颔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1分)诗歌的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1分)

  2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 总 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5分) 答案(1)重阳节(1分)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

  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分)的渴望。(文字通顺再给1分)13.(5分,只给一题评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漏.增字,则该空不给分)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答案(1)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2)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4分)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3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评析:(1)考查鉴赏古诗歌的意象理解和句意的把握,能力层次为B级。首先的理解王象晋形容海棠句子的内涵,然后找出原诗中对应的句子,再次把它分析鉴赏出来。同时注意语言的表达流畅优美。(2)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

  2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有关问题。(10分)

  南园十三首(其六)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解释前两句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5分)

  (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5分)

  (1)参考答案: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艰苦的书斋生活。具体意境为:清冷,凄凉,孤独,寂静,幽伤,神色低沉,情绪默然。诗歌运用了正话反说,比喻,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

  (2)内容是: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写诗作文这样的雕虫小技上,每天伴着清冷的月光刻苦读书,发奋写作,孜孜不倦地琢句雕章谋篇。而读书有才又有什么用呢?你没看到年年辽东之地战争频繁,武士受重用,而文人无法发挥自己悲秋作赋的才能吗?一二句从自我生活现状写起,三四句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怀才不遇,无识见弃之感愤。

  注:寻章摘句:写诗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雕虫:指写诗作文本为小技,这里指轻视辞章。哭秋风:悲秋作赋

  2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1)从感情变化角度看,这首诗可分为几层?请作概括分析。(4分)

  (2)简要分析“语罢暮天钟”的表达作用。(4分)

  答案 (1)可分为两层。(1分)第一层为前六句,写诗人与外弟“喜见”,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表达了诗人惊喜之情。第二层为后两句,写诗人与外弟“言别”,描绘了想象中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惆怅、忧虑的伤别之情。(3分)(4分,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的意思是“畅谈完毕,苍茫的暮色中已响起了晚钟”。(1分)“暮天钟”既表示时已日暮,(1分)更见叙谈入神,不知不觉天色已是黄昏,寺钟惊醒了他们。(1分)从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也足见兄弟情深。(1分)(4分,意思对即可)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 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8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

  (补充: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第四篇:《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诗题中的“倦”指的是什么?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5分)

  答案:

  (1)、 “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态。【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文章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

第五篇:《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鬃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4分)

  (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收起 ︽

  (1)①衬托。用坐落在旷野之中的“孤村”,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来衬托环境的荒僻凄清;“一犬吠”更显环境的幽静。②动静结合。【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文章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出自“孤村一犬吠”写诗人夜宿孤村听见几声犬吠,为实写,想象残月下走来几个赶路的人为虚写。(答出2种手法并具体分析即可给满分。)

  (2)诗歌由夜宿荒村所见凄凉之景引出长夜难眠之事,想到自己常年在外奔波,鬃发已白,旅途之中却空有凄清的情怀,像络纬虚织一样一事无成。【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陈与义《早行》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答案

2.《早行》的阅读答案

3.早行阅读答案

4.《早行( 陈与义)》阅读答案

5.《少年游》的阅读答案

6.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练习

7.许有壬《荻港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8.商山早行阅读题目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