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b 导学“问学问”;c 自学三四问。

  A 导读“问身体”:

  a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 指导朗读。

  e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 导学“问学问”:

  a 尝试自学;

  b 交流反馈:1 读好问句;2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 强化迁移:1 读出自己的体会;2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 自学三四问:

  a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 精读悟情

  a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