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范文(3)

时间:2021-08-31

(三)[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通过练习,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通过例题的不同解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或化归)的数学思想。

  2、具体教学安排:

  由学生完成下列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

  ①3x=2

  ②5=3

  ③2x+=10

  ④=-4x+1

  设计说明:练习1的设计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练习2的设计故意选特殊直线和非直线方程一般式,主要强调在公式应用时,直线方程是一般式,应用公式的准确性。

  例题(3)求平行线2x-7+8=0和2x-7-6=0的距离。

  我选取的是课本例题,课本只有一种具体点的解法.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由特殊点到任意点,由特殊直线到任意直线,从而延伸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达到的目的是: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炼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本节课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知识总结,通过学习知识所体验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由学生总结和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评,加以经验总结.(五)[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

  ①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

  ②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设计说明:作业1是课本习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业2是根据课堂分析,让学生总结公式推导的方法。除了课堂上想到的方法还可以继续思考,比如在用两点距离公式整体代换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广阔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和鼓励;学生思维暴露出问题时及时评价,矫正思维方向,调整教学思路;为了获得后反馈信息,布置作业,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方面的收获和不足,指导我今后教学。整个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