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与设想: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农牧文化的交融。下面我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牧文化的交融这一课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一框的内容,涉及到得历史时期是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成长、民间世俗文化勃兴,中国社会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本课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和与战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为后面内容展开预设了时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情况。了解岳飞,能说出他的突出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游牧民族与北宋、南宋政权更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政权更替过程中农牧文化的交融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创新教学法:通过对问题的启发思考,让学生得到“创新”的认识。学习方法主要是合作、探究学习法 :从问题入手,搜集、分析、运用历史信息,思考、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自身观点,同学间交流、分享。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游牧民族与北宋、南宋政权更替 农牧文化的交融 农牧文化交融的启示

  导入的设计:由于本框教学内容较多,一方面布置了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这段动荡的时期和相关的历史人物,另一方面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以上节课的安史之乱导入,唐玄宗后期,奸臣当道,朝政混乱,唐朝由盛转衰,9世纪后期,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瓦解了大唐帝国的统治,907年,唐朝灭亡,随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动荡时期,在分析到这里时,可以让学生把课本翻到127页中国历史纪年表,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从五代十国到元朝统一这个历史阶段,让学生对这几个政权有初步的认识。

  板块一:游牧民族与两宋政权更替

  出示地图:图4-64 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 和图4-66 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给学生7-8分钟时间,让他们根据图和课文内容完成一张与宋并存少数民族政权的表格,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对比、寻找共同点,培养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学会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在这一板块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怎样看待澶渊之盟,这一活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政治和贸易交流两方面来评价,这样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对于岳飞的故事可让学生来说,主要是利用这一民族英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块二:农牧文化的交融

  1、 出示图片: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图片 ,猜一猜:哪些图片体现的是农耕文化?哪些休现的是游牧文化?造成这两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2、再出示书本108图4-68和图4-69契丹文字和西夏木活字,认认其中有哪些汉字的笔画,想想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之前的分析,学生马上能想到是农牧文化交融的一种体现,在此基础上,再补充除了文字外,在政治上:游牧民族仿效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和典章制度。在经济上:游牧民族仿效宋朝赋役制度,学习农业生产、交流物资。在文化上:社会风俗、文化观念逐渐同化。

  教师最后总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各民族建立的政权之间既有兵戎相见,又有和平相处,相互交流,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就是各民族彼此交流融合的产物。宋元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有什么借鉴作用?

  板块三:农牧文化交融的启示

  在这一板块中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谈谈:

  1、怎样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2、今天我们应如何处民族关系?

  这个活动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各小组踊跃发表各自的观点,还可以请学生进行评论。

  (这样做拓展了“课堂”空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社会”引入课堂,将课堂链接社会,不仅把整堂课的内容提升到了一个“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高度,也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总结时可借助表格和板书让学生对今天的知识点再进行回顾和巩固。

  最后,这堂课在《爱我中华》这首歌曲中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