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 除法的含义》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二节课第一课时,是本单元的例4,教学核心内容为理解除法的含义。除法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一种运算,本单元第一节的3个例题都是在探讨“平均分”,已为本节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之后紧接着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建立在“除法意义”基础上的教学,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以后再深入地学习除法,都必须首先弄清楚除法的含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教学;另外,从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弄清楚除法的含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之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以及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二.说目标

  数学新课标要求: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探索除法的含义,我把三维目标定位于: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分一分、摆一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说一说”语言描述平均分;“想一想”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想一想、读一读”;“想一想、连一连、圈一圈、填一填”进行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因为强调学生的经验,强调探索,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强调交流合作,强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做、思、说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对学习数学更有积极性。

  1.“分一分、摆一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2.“说一说”语言描述平均分;

  3.“想一想”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4.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说学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不断探索,得出除法

  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需要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有时解决问题需要多人智慧,群策群力,也需要相互协作,增强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健康健全人格,对于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应该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在有些问题上独立汇报,而有些问题则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说一说”学会描述,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说设计,说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也就是用符号来表征,暂不涉及除法如何计算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分为四步走:

  1.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2用语言描述平均分

  3.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4.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

  具体如下:

  1.导入时比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3.在认识除法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4.通过小猫分鱼的练习,及时巩固除法概念,并通过讲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以上是我对《除法的含义》这节课的解读与设计,完全按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感受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建构起除法模型,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口算除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口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估算和笔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以及掌握算法的多样化。

四、教学难点:

  如何使每位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五、教法:

  1、引导自学法。

  2、引导发现法。

  3、组织讨论法。

  4、组织练习法。

  5、创设情境法。

  6、引导探究法。

六、学法:

  1、自主发现法。

  2、小组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敢于尝试,应用新知。

  4、知识外延,拓展训练。

  主要教学过程: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用故事导入法创设一则乐于助人的小故事,创设三个问题情境。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60÷3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在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通过“说”来加深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

  3、尝试让学生用所得的新知解决第二个问题。“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4、知识的拓展、外延,(练习)。

八、作业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