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范畴。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他们知道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面积单位的多少来确定的。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主要内容,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经验,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积累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空

  间观念,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索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合作

  探究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是知道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一定会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因此根据本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自己周围的平面图形,形成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应该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验。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交流碰撞中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对独立图形面积的比较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比较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已经有一些等积变换(是指不改变图形大小只改变图形形状的变换)的意识,应以生生互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操作中进行猜测、反思、验证,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

  3.评价激励调动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总是异常灵动,语言总是丰富多彩,因此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都会给予认可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环节设计及意图

  这节课的设计,我以活动贯穿始终,先是让学生独立找出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接着小组合作找出组合的面积相等的图形;然后是出入相补原理的介绍及延伸学习,最后在巩固练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些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从而实现空间观念的提升。同时,我的设计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一)以数学方法为明线,数学思想为暗线,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本节课,以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观察法、数方格、平移、翻转、轴对称、等量代换等为一条明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发现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二)加强操作感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两次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次是独立探究“一个图形和另一个图形面积相等”;第二次是合作探究“两个图形组合的面积和另一个图形相等”。课堂上,借助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只有通过动手操作,从而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深化空间观念。

  (三)丰富空间想象,提升空间观念。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本课设计中,我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想象的机会,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提出1号和3号可以通过平移进行比较,我马上提出:“请大家想象一下,1号图形平移到3号的位置,会出现什么情况?”先让学生想,再进行验证。尤其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更加突出想象力的培养,有一道选择题是“下面的哪个图形可以由左侧的两个图形拼成?”我没有直接给出选项让学生去选择,而是先抛出问题“想象一下,由这两个图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升空间观念。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为了能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突出重点,我力求板书合理、美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初步设想,真实的课堂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彩生成,我也会根据学情灵活调整,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给每位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附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SA=SB SA+SB=SC

  S1=S3 S2+S5

  S2+S6 S8=S9=S10

  S5+S6

  S2=S6

  S5=S6 S2=S5=S6 S1+S3=S7

  S2=S5

  S8=S9

  S9=S10 S8=S9=S10

  S8=S10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民间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学习这个单元能够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并通过这些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二 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学生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指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外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德育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三 教学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①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②合作探究法;③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二 让学生朗读课文

  ① 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归纳出文章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的鸭蛋,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鸭蛋 端午鸭蛋

  ②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设计这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突破重点

  ③ 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进行点评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三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品味语言,多媒体显示汪曾祺的创作特点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行文闲适自由,语言轻松幽默,趣味盎然,能够雅俗共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四)回归生活 分享体验

  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

  (五) 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由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是他们认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六) 小结

  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七) 布置作业

  ① 在实际授课中,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所出现的问题布置作业

  ② 延伸拓展,布置一篇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