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六课,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告诉人们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三个名人的故事,理解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理解“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的含义。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用事实证明一个观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组织学生研读三个事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课文,从而受到启发。

  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现有条件,我进行了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选“火车头”,“开火车”读成语,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通过谈理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品读感悟、理解内容

  通过观看插图,质疑:为什么微不足道的水滴竟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把石块滴穿。“水滴的力量虽小,但是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能把石头滴穿。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由此透过滴水穿石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人类社会中,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第三自然段以并列的方式介绍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部分内容更适合学生自主性学习。我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词理解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三位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并由此延伸到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

  三、学以导行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语言文字,关键是要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要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要能内化成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剖析和反思,实现既定的情感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在板书设计上也力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由于我本人不是文科专业毕业,对语文这门课程的了解有限,语文知识比较匮乏,教学中也难免出现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多多指点。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公开教学的机会,感谢学校语文教研组对我的指导!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2

  一、关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到的启示。课文从奇观引出启示,然后列举名人事例证明启示,最后揭示启示。全文层次清楚,说理充分。

  在苏教版教材中,像这类说明事理的课文从四年级起每册均有安排,如《说勤奋》、《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它们的行文结构和表达方法都大同小异。从结构上看,都有一个议论文的大体框架;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此类课文,我觉得正确定位,科学把度是十分关键的,否则就很有可能步入教学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迷失语文教学的本性,把它当成思想品德课来上。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语文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导向作用。应该说,这类课文在这方面的教育资源更为显性。但是,如果我们凭此就把教学的立足点、着力点定位于此,加以浓墨重彩,大做文章,那就极有可能丢失了语文课的本位意识。我想还是应该让学生在解读课文,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去感悟为人处事的方法、人生的哲理。“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效果。误区之二是忽视课文特点,把它当成一般的叙事写人课文上。这类课文举例部分是重点,但所举事例是用来说理的,而不是为了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品质、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叙述事例大都采用的是概括性的语言。在教学时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探究事例和所说明的道理的联系上,要着眼整体,有的放矢,避免张冠李戴、一叶障目。误区之三是偏离教学重点,把它当成写作知识学习课上。这类课文的写法是很有特点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此有所领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教师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度,要力求深入浅出。如果在写作知识上与学生深挖细琢、“滔滔不绝”,那就难免得不偿失,犯“买椟还珠”之误了。

  二、关于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两句话: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前一句诠释了阅读的主要功能,指导我们科学、准确地界定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后一句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实质,指导我们掌握实施阅读教学的策略。

  基于对教材特点和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我对本课第二教时的教学流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部分从了解奇观入手,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实践探究滴水穿石的原因,从而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部分通过研读事例,探究其和“滴水穿石”的联系,从而领悟启示;第三部分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读记启示,深化理解和感受;最后是领悟写法,诱发写作的动机,布置课外搜集相关的事例,为第三课时的说写作准备。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过去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对学生这一发展主体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具体落实。在进行第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力图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情景,让学生由“奇”生疑,由疑而究。我想: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在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时,自由选择学习研读的内容,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这个事例和滴水穿石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一颇为开放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自由的个体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想:只有有了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有了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伴之以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走近、走进文本,才能引来鲜活不断的对话之源,才能畅通师、生、文本之间互动对话的渠道,从而实现对话的高质量、阅读的高效率。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阅读之后,我都安排了交流阅读感受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我想我们应努力去追求师、生、文本合三为一相互交融的境界,追求在对话中达到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心灵交汇的境界。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坚持以生为本,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从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批判性地吸取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第二要处理好词句理解、朗读、语言积累和运用等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第三教师要摆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

  诚如标准所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课外按要求去搜集一个事例,然后先说再写下来。我想:通过这项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光可深化对滴水穿石启示的领悟,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