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此次活动以幼儿分组操作为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然后,组织讲述、讨论,帮助幼儿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整理升华。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进行拼图。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

  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进行拼图。

活动准备:

  1.带有图形标志的篮子。

  2.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

  3.范画。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孩子们,你们看,桌子上许多五颜六色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把这些图形宝宝捡起来好不好?"

  2.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形状的图形宝宝。

  3.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4.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图形宝宝(颜色、形状)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图形宝宝找家。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捡了这么多图形宝宝,现在,请大家把图形宝宝送回家,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图形宝宝一一对应放在篮子里。

  3.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教师:小朋友们都把图形宝宝送回家了,那么,大家来看一看,宝宝的家是不是都找对了。

  5.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看一看有送错的没有。

  6.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都把图形宝宝送回了家。刚才我们玩了给图形宝宝找家的游戏,那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图形卡片,我们还可以怎么玩呢?

三、开动脑筋——用图形进行拼图游戏。

  1.出示范画,引起幼儿兴趣。

  观看机器人、小金鱼、小青蛙等范画,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提问:

  (1)小朋友,图上有什么?(机器人、小青蛙……)

  (2)这些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拼出来的)

  3.让幼儿积极回答,认真观察。

  4.出示半圆形,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半圆形)

  5.让幼儿想一想:它可以变成什么?怎么变?教师引导幼儿用添画的方式变成其他物品。(把半圆添画成伞或太阳等)

  6.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这些图形还能组合拼贴成什么?

  (1)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教师提问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让他们说一说这些图形还能拼贴成什么?

  (3)教师归纳总结幼儿的发言,这些图形还能拼贴成小汽车、小房子、小花、小树、小鸡、松树等。

  7.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用多种图形添画或拼贴出与众不同的物体。教师指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拼出简单的东西。

四、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1.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讲出自己拼出的是什么东西,它是由哪些图形拼贴出来的。

  2.教师挑选出几幅拼贴的比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扬鼓励。

  3.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

五、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进行拼贴游戏。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这种形状的。(稻田曙光幼儿园 董素玲)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纳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新编入小学教材的内容,安排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这部分教材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纳税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这也是把纳税知识编入小学教材的重要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税种。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较好,较牢,计算应纳税额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应纳税额的计算学生较容易接受。②学生对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2、心理、能力基础。本班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偏弱,实践能力较低,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三、说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有关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使学生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正确地计算应纳税额。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实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说思路

  1、课前准备

  2、课时探索:情境引入→新授→巩固练习→反思体验→布置作业。

  3、课后实践

五、说教学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将有关数据记录下来。这不仅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更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二)情境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屏幕显示)一天,校门口开店铺的黄大妈到办税厅纳税,路上遇见小刘。

  小刘:黄大妈、你去哪儿?

  黄大妈:上办税厅纳税。

  小刘:哪有主动纳税的,傻瓜!

  黄大妈: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