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优美的情境,使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不仅能引起我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更能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懂得发现身边的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以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教学方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学生对通话也比较感兴趣,对通话的语言表达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读,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幸福是什么。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同学们自由发言。那么课文中的幸福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吧!

  2、预习检测。

  3、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六、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幸福。

  1、讨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明白什么是幸福的?

  2、完成表格,十年前和十年后进行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三个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七、在歌声中品味幸福。

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幸福的图片。

九、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作业: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主要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我选择了在春天开放的蒲公英,设计了《蒲公英》这一折纸活动。突出了主题,同时让儿童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二、说目标:

  1通过折纸这一活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2在学习折痕对折的基础上折出蒲公英。

  三、说重难点:

  重点是让儿童学习折痕和对折的基础上折出蒲公英。

  难点是在折法3处,儿童精确折到三分之一处。

  四、说准备:

  根据本堂活动的设计需要,我准备了:

  1绿色正方形蜡光纸

  2幼师折出的蒲公英范例2朵

  3油画棒,剪刀,双面胶

  4歌曲《我是一只羊》的磁带。

  五、说过程:

  1、让儿童听故事“美羊羊哭了”,引出本堂课

  本班的儿童对动画人物美羊羊非常的喜欢,孩子们得知美羊羊遇到的麻烦,我会愿意积极的帮助她,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为了帮助美羊羊学习折蒲公英,这样儿童们带着任务去学习折蒲公英会更加的有兴趣,同时也会更认真。

  2、出示“蒲公英”的范例和示意图,和儿童一起学习怎么折出蒲公英。

  孩子们喜欢动脑筋思考,这是他们的优点,所以我让儿童们一起来观察示意图,幼师适当的作一些提示和引导,和儿童一起看示意图,一起讨论怎么折。这样儿童在学会折蒲公英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3、儿童展示自己的作品

  幼师播放歌曲“我是一只羊”,儿童将折好的蒲公英贴到主题墙“多彩的春天”上。

  4、活动延伸

  儿童可在区角活动中,多折一些蒲公英,把它们连起来做成漂亮的花环。

说课稿 篇3

  一、作品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这一刻,小女孩不仅点亮了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同时也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彻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那就是是到天堂过一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日子。

二、解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设计理念:

  1、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我们写文章,注重传情达意。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立意所在,或深奥,或浅显,但小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原因,对课文的理解常停留在表面上,或者只是听老师说,而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心弦共鸣,不能真正体悟文意。本篇课文我主要运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会文章用词遣句的准确,体会作者蕴含的内在的深厚情感,

四、环节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一、走进安徒生,感受安徒生童话。

  1。课前查阅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感受“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伟大。

  2.一入课,我的导入是这样的: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今天,我们来读一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走近小女孩 感受“可怜”。

  我们每个同学的大年夜是美丽的,小女孩的大年夜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的“大年夜”一比较,学生能充分感受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文中有三处描写“大年夜”的句子: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每个窗户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与我们人人期盼、寄予我们无限幸福的大年夜相比,卖火柴的小女孩确冻死了,为什么?

  三、走进小女孩,深化“可怜”

  这部分,我主要采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知、体味情感。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对文字本身“一顿二重”的技术处理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掌握文章的“神”,“情动于中”自然就能“形于言”了。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抓对比,文章有这样几处对比:

  对比一:虚幻与现实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对比二:插火柴前的心理和后来插火柴的心理。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敢和赶紧对比,感受小女孩渴望幸福的强烈欲望。

  对比三:文章一实一虚的写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小女孩向往幸福的渴求。

  其次,创设情境。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在文章最高潮的部分,我设置了音乐,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文章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与这催人泪下的语言文字融为了一体。

  四、走进安徒生,了解童话内涵。

  什么是童话?在同学们的心里,无非就是城堡、公主什么的,今天这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我还要让他们懂得怎样读童话,所以在最后我是这样设计的: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我们一起来谈谈你心中的安徒生。最后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大家带着这两句话走进其他的童话。

  感悟童话,感悟童话的意味深长!

  走进童话,走进人生的五彩缤纷!

  五、说板书。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