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和课文特点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位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在本单元中,其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从这一单元开始,文言文都采取集中编排的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意,还要求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一个由表及里的效果。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教材的作用:定篇

  3、对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4.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设想借助于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在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进步。

三、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对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质疑,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中的问题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以教师的经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要做到简单、明确,及时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作者及文本简介:

  对作者几文本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难字词

  步骤: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笔画出难读难写的字词,注音,教师进行指导点拨。这样做,能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词语。

  3、诵读课文,掌握诵读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把握诵读的方法,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指导。着重于短文中的骈句和排比句的诵读方法的指导和点评。

  4、研究课文,解决问题

  步骤:先给学生3分钟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讨论。

  然后分步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出表现在哪里?试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些语句表达了莲花什么样的特点?

  (3)“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段议论了些什么呢?找出议论莲花的句子。

  (4)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5)作者写莲,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

  (6)“噫”是个感叹词,作者在感叹什么呢?

  (7)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作者菊牡丹莲各是什么态度?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美、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和写作的背景,并简单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5、总结

  对这节课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引导学生对君子的思考,并延伸至自我道德修养的思考。然后,做一课外练笔,把思考所得写出。最后再一次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用时两课时,上述教学任务计划第一课时完成,整个教学程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研读探究第一段——小节。

  一、导入新课:

  问: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种花?为什么?(投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用展示)

  这样的导入更直观、可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

  用出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三、整体感知:

  1、了解文学体裁——“说”,理解标题的含义。

  2、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

  之、蕃、淤、濯、亵、逸、鲜

  3、学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投影课文),教师指导

  4、听朗读带,然后全班齐读。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进一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四、细读课文:

  1、解释关键词(投影),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

  2、课堂交流,翻译全文,自由回答,然后投影。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率,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研读探究第一段

  1、(投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齐读)

  投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分别从哪方面描写莲花的?(投影)

  投影:(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投影:(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莲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投影)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不染

  ——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②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③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学生对问题探讨、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领会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小节:明确什么是象征?

  (投影)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也为第二课时说到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提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