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的组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

  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

  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水的组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