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这一作业的安排不但可以让学生总结出南、北方的差异,而且体现了地理课标中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地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三、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多种形式评价,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给出适当的评语,“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在学生填写交流人文环境差异表格时,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世界地理试题之降水图

  【—世界之降水图】,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A、B、C、D四地气温降水图

  (1)图中表示中亚某城市气温降水变化的为  图。

  (2)该气候的特点为   ,此陆地自然带为   。

  (3)中亚地区以该气候为主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

  A 高原沙漠广布 B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C 初中政治 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D 降水稀少

  总结: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初一地理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填空题

  1.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 的照片,确证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 地球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千米。

  二、选择题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

  A.4万米

  B.8万千米

  C.4万千米

  D.8万米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5.“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其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8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请找一找引语中存在的错误有几处( )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北美洲、非洲

  C.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D.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三、综合题

  (1)同学们,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这么漫长的过程,那么你知道我们现在认为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到底应该是什么形状,思考一下(也可以上网查找),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状?

  (2)在浩瀚的大海中,你的轮船突然遭遇危险,需紧急救援,作为船长的你 初中政治,该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位置报告给援救队员?

  (3)在一场以“谁最先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为主题的地理讨论中,小周说:“是麦哲伦最早证明的,因为它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小张说:“不对,是麦哲伦手下的船员最早证明的。因为麦哲伦在航行途中已经死亡,并没有回到西班牙,而是他的手下的船员回到了西班牙。”小李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麦哲伦船队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原出发地的事实,不能证明地球一定是球体,只能证明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一个平面,因为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行走路线是一个3600的圆弧,就像一个400米环形跑道,也可以回到原出发地。因此,我认为是第一个从太空看地球的人,也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你不赞同上述意见,

  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将自己的看法与班级的同学、交流一下,相

  信一定很有趣。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球 球体 2. 5.1亿 6371 4万

  二、选择题

  1. C 2.B 3.B 4.B 5.C

  三、综合题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原因:是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膨胀。

  (2)准确报出自己的经纬度位置。

  (3)略

  初二学习方法:地理理性知识学法

  理性是人们对感性经过加工后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即感知、理解、、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