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⑵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3、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内涵 。

  点拨: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归纳总结,形成整体性板书。(附在最后)

  (四)、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八个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重点研读,探究质疑,从微观的角度去透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课件演示 )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点拨: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2、“觉解”这个词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课件演示 )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点拨:“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点拨: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点拨: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点拨:“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贬损,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6、“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示范(课件演示 ):⑴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点拨: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⑵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

  点拨: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

  7、“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点拨: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胡长青是高级干部,但他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8、如何理解“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点拨:所谓“既出世又入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五)、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拓展延伸 ,以加深对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课件演示 ):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课外延伸阅读池莉的《人生三境界》,以使学生能进一步地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附板书设计: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天地境界 宇宙意义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觉道德境界 社会意义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解功利境界 功利意义

  自然境界 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