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教材分析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说课稿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意象艺术。教材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1)开头引用了马蒂斯和一位妇女的对话,为意象艺术的阐述做铺垫(2)通过对塞尚的《圣维多克山》、凡高《星月夜》等作品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3)列举了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包围的肖像》与《教皇英若森十世》的对比,以及对中国画《鹌鹑图》的讲解,阐述了“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也是课本最为关键的部分。正是通过这主要的三个部分的有机串连与阐述,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这种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意象艺术。

  学情分析

  应该说我校作为一所重点中学,积极因素是显而易见有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高,他们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极因素也同样存在,由于平时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同时接受的又是住宿制的管理,这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学生根本无暇了解美术,其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就针对本课的的一次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口头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除个别本身有专业学画经历或家长本身就是美术工作者)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把标尺——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因此为了能改变学生的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审美观,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了解“抽象艺术”做下良好的铺垫,本课要使学生了解:在美术作品中这一部分“说像又不像”的作品,其实它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设计理念

  通过对课本结构思路的分析,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生目前所处的真实的美术能力水平,本人认为本课应立足于循序渐进地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对比,直观而清晰地让学生自己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这应该是整堂课的主线。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还是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注意在课堂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启发与导入。

  在学生对“意象艺术”的了解还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通过屏幕投影快速展示两幅同样以“呐喊”为主题的美术作品:(1)蒙克《呐喊》(油画1893)(2)具象摄影作品一张,大致10——15秒后,立即关闭屏幕,请学生就刚才所看到的这两幅美术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用最简短的语言回答“这两幅同样表现呐喊的作品哪幅能带给你更深刻的印象,你认为哪一副作品更优秀?”

  图1、《现代摄影作品》 图2 、《呐喊》

  (正如课前所预料的那样,通过对同一题材的两幅作品的简单对比,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具像摄影作品给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是因为摄影作品是“写实性”的,他们已经养成了这种视觉习惯,写实的、容易辨认的作品也更符合他们的“审美品位”,而蒙克的这副《呐喊》却显得凌乱,不“真实”,不直观。由此通过对学生这种几乎整齐划一的看法的简单讲解,从而引出课堂主题:走进意象艺术。)

  2、比较与回顾。

  比较欣赏两幅代表性作品(1)《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1503-1505年、意大利);(2)《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油画1905、法国)。这是两件题材相同,但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人物肖像画名作。

  让学生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单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从本书第2课所学过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角度(画面的点、线、面、色彩、明暗、构图、意象、具象、抽象等)较为详细地寻找出《蒙娜丽莎》与《马蒂斯夫人像》这两幅名作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讨论完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蒙娜丽莎》这副画达芬奇利用他所擅长的“薄雾法”,使得画面色调从明到暗渐渐过渡,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整体上与人物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我们眼前所见到的符合我们视觉真实的形象。而《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画面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

  图3、《蒙娜丽莎》 图4、《马蒂斯夫人像》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对过去所学的有关“艺术语言”的知识做简单回顾。结合这些知识学生能较好地进行自主的描述和分析,加上教师的适度引导和讲解,学生自然能对意象艺术的表现手法有个宏观上的初步概念,为后面引出理论性较强地意象及意象性艺术的定义做铺垫,从而不会显得过于抽象、难懂。)

  3、理解与探究。

  其实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比较与回顾”环节中,他们的讨论与分析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解释了意象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夸张、变形、主观……,因此,在这个阶段就可在老师的适度引导下,请学生结合“比较与回顾”环节中的发言以及老师的讲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总结一下他们所认为的意象及意象艺术的特征,挖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发言及老师的阐述、总结,意象艺术的特征大致可包括:(1)背弃古典传统——也就是说在艺术的表现上与古典艺术观念、表现方法、风格面貌审美趣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彻底决裂的(2)表现主体情节——从本人出发,从画家主体出发,对象表现的是画家本人的观念意识、丰富的情感、潜意识的反映等等(3)创造个性语言——拥有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4)偏执独特风格——意思就是说,艺术家往往把创造独特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风格作为首要的任务。(5)热衷多样探索——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喜欢挖掘丰富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