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1-08-31

  篇一: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复习相关联的量的数学概念。

  2、说明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并且规律性更强,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说说表格中的信息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小组合作:

  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

  想一想:单价发生变化,数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猜一猜:表中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什么是一定的?

  验一验:通过计算,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看看正确吗?

  (3)全班交流。

  (4)引导观察,说说其中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5)小结:在这里,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运水泥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学生活动:

  看一看:谁和谁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3、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附:板书设计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 y = k (一定)

  成反比例

  每天运的吨数 × 天数 = 总吨数(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篇二: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 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 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 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 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5.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