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三篇(3)

时间:2021-08-31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编者在文尾提供了一个“资料袋”,不但介绍了月球上的引力,还介绍了月球上环行山的命名,以及以哪四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给这些山命了名,也意在激发学生长大后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与此同时,课后第三题收录了一些写月亮的诗句,赋予了教材诗意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探索奥秘是人类的天性,每个正常人都有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谜”是推动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动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心中有谜,试图去揭开这些“谜”,这本身就是一个孕育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教学预案力图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引导孩子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把“谜”播种在心田,使之成为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艺术上,努力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合作探究,获取多元智慧,提高学习成效。

  三年级的学生对月球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是很多,但是求知欲强的学生对《月球之谜》这篇课文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具有从网上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1、贯彻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的伙伴和知识的探究者。2、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4、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是什么?

  “看来大家对月亮很熟悉,课前,你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资料,现在咱们来交流一下吧!”

  2、师:“看来你们对月亮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瞧,月亮多美啊!那皎洁的月光,富于变化的月形,看着这美丽的月色,你们都会产生哪些遐想呢?

  (学生汇报) : 月 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

  师:“你们对月球充满了想象和疑惑,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月球,去探索月球的奥秘吧。”

  3、齐读课题( 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读文 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 出示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想想文章那个的主要内容

  2、 认读、理解生字: 词语、解释 多音字组词 区分“撒、洒”两字

  3、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三 、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第二自然段)

  引入: “月球的确有很多奥秘,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1、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要求):

  (1) 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用——划出

  (2、) 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用三角划出

  2 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⑷ 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个别)

  ( 5)出示图片:讲解“环形山”

  ( 6) 让我们把这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2、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小组合作学习)

  宇航员们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

  ⑴ 读一读3—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小组 完善 填表)

  ⑵ 在这三个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实验呢?

  ⑶ 在小组内选择一个你们共同感兴趣的实验,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⑷ 汇报交流。 (一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课可进行补充)

  ⑸ 课文的第七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质疑问难: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的没有解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月球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教学中以“知谜”、“探谜”为主线,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不断质疑的兴趣。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和科学家们一样都对月球有很大的兴趣,有志气有决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会被人类开发和利用。

  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