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i)不知 是知(zhì)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

  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

  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

  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