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二、在合作中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

  生:这个句子太长,我总读不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生:应该读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师:为什么你读成这样的节奏呢?

  生:它的意思是指陈胜吴广把队伍假称为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根据大意就可以分出朗读的节奏了啊。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掌握了文言文朗读的一点关键窍门啊。朗读的节奏一定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规律。来,我们试着读读这样一类的长句。

  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生: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师:不错,大家都读得很准确。如果没有读不顺的句子了的话,请大家分组合作,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审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发生分歧的地方。在听的过程里,还要注意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然后提交给小组的同学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如果在小组内决定不下来的疑惑,一会儿我们全班同学来集中攻关,好吗?(学生自由组合,朗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合作学习的进程)

  师:大家在小组内有什么争论不决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也多一次合作探讨的机会啊!

  生:我们遇到了一个用课本的注释解释不通的词语。第二段中,课本对书的解释是写的意思,可是得鱼腹中书怎么也讲不通。

  生:你们看到的当写的意思的书字是丹书帛曰里的书;得鱼腹中书里的书指的是写的那个东西,或者就叫字条吧。

  师: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一样的。我看,大家现在就来做一个小比赛吧,大家一起来找找这篇课文里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比较一下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看那个组找得多,比较得好。(生合作查找)

  (讨论交流。如等死,死国可乎和公等遇雨中的等,扶苏以数谏故和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和故有小组将本文中多个之字的意义加以辨析)

  师:看来老话说的一点不错,独木难成林,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冲天啊。大家的相互合作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收获十分丰富,学习效率特别的高。这样人人贡献一点、人人拥有一片的好方法可要坚持和发扬。

  点评本文篇幅长,文字还算浅易,文言词语分散在文章中各个角落,比较和辨析工作适合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施。以恰当的例子做好合作学习的示范,通过交流共享学习的成果,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鼓励,使合作者不断增强合作意识。

三、在审读中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辨析,相信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把握,我们回头来看看刚才那位同学的讲述有没有不实之处呢?

  生:刚才他讲到大泽乡起义是爆发在陈胜吴广被征发去修长城的途中,其实不是,本文写道: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在被征发到戍守渔阳的途中。

  师:是啊,这个细节有点张冠李戴了。刚才这位同学读到一句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就读出了事件发生之前的背景,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还了解到当时的贫富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师:(饶有兴趣)哦?

  生:闾左是穷人的代称,也就是只有穷人被征发,富人却可以免除这样的苦差。

  师:有见地。真是一个深刻的发现。其他同学,你的发现呢?

  生:我还注意到这里好像也交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队伍。也就是说,他们发动起义开始斗争时,反抗的力量就是这九百人。

  点评做好发现式阅读的启发和示范,点燃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引线。

  师:不错。就是这九百人却点燃了颠覆大秦王朝的烈火。三位同学的阅读是十分有效的,他们的阅读是在不断的发现中前进和收获。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再来阅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阅读)

  生:我发现陈胜年轻的时候就有超乎常人、不同凡响的志向。他少时与人佣耕,别人嘲笑他不可能富贵时,他就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心声。

  生:陈胜吴广之所以走上造反之路的原因是因为秦朝的统治实在是太残酷了。课文中写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贻误期限就要全部斩首,实在是严酷。

  生:陈胜吴广选择反抗的原因我觉得在于死中求生。当时已经贻误期限,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不管是逃跑还是起来造反都是死罪一条,而后者还有一线生机。

  师:你说的是绝处求生是不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生:我觉得当时秦王朝是该灭亡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民心。陈胜的话中有一句说道: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统治已经引起了天下公愤。

  生:我发现陈胜非常有头脑,他分析当时的情况很准确。而且,他还谋划起义后打出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旗号。这一招十分英明:自己这帮人属于平平之辈,没有什么号召力,而一个公子扶苏,是大秦皇子,而且百姓多闻其贤,一个是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这两个人都是秦王朝的受害者,而且在老百姓中口碑都很好,而老百姓又不知道他们具体的下落,以他们为旗号来反抗暴秦,老百姓一时候分不清虚实,但却能够迅速产生影响,赢得民心。

  生:吴广也很有头脑,而且有牺牲的精神。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他拿自己来使了苦肉计,就故意说要逃跑,导致秦兵殴打自己,这样就激起了士卒的共同的愤怒。

  生:你还漏了一句话──吴广素爱人,士卒中多为用者。这说明吴广很有人缘,也就是说他会团结人。

  师:会团结人,这可是一项很重要的才干啊!大家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的才干吗?

  生:领导者、组织者的才干。

  师:(首肯)吴广是一个有领导和组织才干的人,那陈胜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吗?

  生:陈胜一样有这样的才干。文章中写道: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不说明这种才干吗?

  师:陈胜怎么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的呢?同是共谋大事、并肩战斗的两个人,应该是不分上下的啊?

  生:他们商量好了的啊!(众笑)

  师:这个说法恐怕值得推敲。两个人里能对另一个人发号施令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否则也难以令人信服。大家再阅读课文,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发现。(生讨论)

  生:我们讨论后觉得陈胜比吴广更有头脑。文章中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假称扶苏、项燕部队的是陈胜,这证明他比吴广更有谋略。

  师:果然有眼光。过去,我一直佩服司马迁文章叙述语言的高明,简简单单一句陈胜曰、一句吴广以为然就把两个人的个性差别不露声色地展现给后人,想不到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居然能有这样细致的领悟,这一点我令我更加佩服。来来,我们接着来谈自己阅读中的发现。

  生:我发现当时的人都很愚昧。他们都非常害怕鬼神。看到鱼肚子里的字条后,固以怪之;听到神庙里的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就惊恐,还指目陈胜。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陈胜吴广两人的精明。他们要举大事,但是自己没什么影响力,无法让所有人都信服,只好采用这个办法通过装神弄鬼来宣传自己喽。不知情的一般人肯定这样想:从鱼肚子里挖出来字条,怎么可能?除非是从天而降的天书;神庙里的喊声是狐狸精在喊,这简直是鬼神在传达的天意。这样不就把人唬住了吗?

  师:恩!这一招为起义做好了舆论准备!

  生:那我觉得那个卜者也非泛泛之辈,居然教他们卜之鬼!这也应该是一个无比智慧的人,也算一个幕后策划者。

  生:我有点奇怪,为什么这个人不去告密呢?

  师:问这不正是说明天下苦秦久矣,秦王朝已经失去民心,这个人应该也是希望它的灭亡的吧。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吴广使用苦肉计,这个启发了我。我看陈胜吴广还非常懂得兵法,他们在发动起义时使用了一招破釜沉舟。他们杀死了看管他们的将尉,这样即使有人还想有什么退路都不可能了。

  师:一定要说他们非常懂得兵法,恐怕还是说得有些远了,还是善于谋略说得准确些。不过破釜沉舟的评价很精彩,我还愿意加上一条──攻心为上。大家看杀死将尉之后他们对群众说的那一番话。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当时的样子来表演朗读一遍,大家体会体会这些话是不是句句攻心。

  (指名学生表演朗读召令徒属曰敬受命。)

  生:是。听了这番话,明白反正是死路一条,不如奋起斗争还有可能有条活路。

  生:不仅可以有活路,说不定还能有荣华富贵大好生活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要么是死,要么是斗争!在这个选择面前,谁都会不会放弃生的机会,当然会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也就是这种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的力量势如破竹地突破了大秦的血腥的统治。

  生:我发现

  点评在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更加紧张。面对学生自由发现得到的各式的答案,学生产生的各样思考,教师要因势利导,或点明、或提炼、或矫正、或激发、或推促、或拨转、而且不能制造学生心理压力,只有教师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先学一步同学,才可能有这样的状态。

  四、在评价中感悟

  师:同学们,当张开发现的眼睛时,文章就为大家展开精彩的面目。这么多的发现帮助我们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梳理得清楚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了《史记》的风味。陈胜这个人物给你什么启发和感受?《史记》在刻画陈胜这个人物的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你能就这两个问题中任意一个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想一想,后面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一下。把自己的意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生思索,或讨论)

  生:陈胜是一个富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能够判断和分析形势,制定行动方针,并大胆地付诸实践,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欣赏。

  生: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生:陈胜在残酷的统治下敢于奋起反抗,这种挑战命运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文章刻画陈胜采用了衬托的写法,用吴广来衬托他,写出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政治头脑。

  生:《史记》写人还注意铺垫──陈胜少年时期拥有鸿鹄之志,后来做处惊天动地的行动,少年时期为后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说实话,仅凭节选的一部分《陈涉世家》就来谈陈胜,凭短短四段文章就来论拥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史记》,实在是有点坐井观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完这篇《陈涉世家》,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和它背后的故事。

  点评结尾处激发学生课外走进《史记》,体现出课堂学习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的学习的起点。【教学反思】

  1.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方法十分有益。要善于选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习进程,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甚至作一位参与者直接介入其间,启发合作者的思维,矫正合作中的偏差,帮助合作者获得学习收获,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习惯就会不断成长成熟。

  2.在自由阅读中有所思考和发现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叙事性强,如果只求把握情节,阅读就会流于肤浅,古代作品的写作技法、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史传作品的语言味道就不能得到品味。激励学生从古语朴言中去领悟一些东西,发现一些东西,就能帮助我们不知不觉跨过古今语言的障碍并领会作品深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