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的教学设计思路简述(2)

时间:2021-08-31

篇三: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搭石》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编排,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搭石》这篇散文,是作者刘章以家乡小溪中普普通通的搭石为素材,运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优美画面,向人们传递着家乡人淳朴的民风和为他人无私奉献、敬重老人的美好情感。学习本课不但要使学生通过一幅幅美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性美,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文描写的画面离学生生活较远,他们对山区的小溪、洪水暴发、走搭石等情景不很熟悉,对作者通过普通的事物来发现美、表现美的写作方法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通过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这都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设计思路:

  1.整体感知,走近搭石感受美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2.自主学习,走上搭石寻找美

  通过学生的自主批画,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搭石美的语句,体会搭石带给人的美好画面。

  3.多种方法,亲近搭石升华美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等多种方法,在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中,体会文章内涵,升华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能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中关联词语的作用。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2.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现的情景,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并受到熏陶和感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搭石的感受。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难点:

  1.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美、音韵美,画面的动态美。

  2.初步体会作者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方法。

  3.体会“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乡亲们美好的的情感”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查阅的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及作者刘章的资料。

  2.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知道什么是搭石,家乡人摆放搭石的原因;初步感知搭石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知道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作者从人们摆搭石、走搭石两大方面来记叙家乡独特的风景的。

  第二课时: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具体内容,体会透过搭石表现出来的美好情感,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识搭石

  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

  懒惰 俗语 平衡 联结 谴责 山洪暴发清波漾漾理所当然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伏下身子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俗语”,文中的俗语是什么?(紧走搭石慢过桥)说说文中这句俗语的意思,并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要紧走搭石。

  2.读准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 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查字典理解“暴” ) .

  ②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

  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④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

  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换一换,找出“懒惰”的反义词。想象人们谴责时会说些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对作者家乡的人有了怎样的印象?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①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思考围绕搭石都记叙了哪些内容。

  ② 指名朗读,适时反馈点拨,理清文章脉络。重点理清描写走搭石时是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同时走搭石、年轻人遇到老年人走搭石三个方面来写的。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什么是搭石

  摆搭石

  走搭石

  作者感受

  三、走进山村,了解摆放搭石的原因

  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家乡的人们摆放搭石的原因。想象人们上工、下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给人们生活、出行、工作带来的不便,初步感受搭石和人们的密切关系。

  出示作者回忆家乡的一些文字资料,进一步感受搭石的作用。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 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依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上庄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我出生的那个小村是溪水的源头之一,人家散落在两条山谷里,泉水汩汩,下自成“溪”。从我的祖宗开垦小村,到我这儿才六代,算来也就是一百几十年的光阴。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30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小溪冬天结冰,人们来回走冰,只有窄处才搭小桥。夏天山洪暴发,唯有来回趟水,或背水而叹。一年365天,有近200多天走搭石。

  阅读文字资料后,再读说明搭石的句子,进而体会搭石的作用。

  四、自由读文,感知搭石给作者的印象

  在作者眼中搭石给他的印象是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眼中的风景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内容来说明家乡这道风景的?感知作者在表现结构上的特点。(总分结构)

  五、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六、识写生字,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整体感知搭石美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搭石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总述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家乡一道风景

  摆搭石

  走搭石

  普普通通的搭石怎么构成了一道风景呢?这究竟是怎样的风景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搭石,感受这其中的深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内容,进一步感知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结构特点,并以“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为思考核心,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二、细读课文,走近搭石体会美

  1.自学批画寻找美

  学生默读2——4自然段,用“——”画出能表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的句子。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旁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边批画的读书习惯。】

  2.组内交流丰富美

  3.全班反馈感受美

  预设一:摆搭石感受美的心灵

  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教师随机出示PPT:

  1.学生初步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抓住重点词句“无论”、“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回”、“ 才”等词语,深入理解家乡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3.展开想象,升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