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望月》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篇一:苏教版《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望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出自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手笔。这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散文,主要写了舅甥俩在江轮上对月吟诗和望月畅想的情景。文本中月光下的交谈流淌着诗情,放飞着遐思,很能让读者的心伴着字里行间的情韵而融入那一片美丽的月光之中。

二、设计理念。

  1、语文姓“语”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本设计采用生本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读、写、说中自主建构语感。老师引着学生围绕话题体悟词、句意味,借助填诗、拓写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和锤炼语言,学生能在潜心朗读中沉浸于月光情境,既悟语感,又练语感。

  2、语文从“文”,文是文字、文学、更是文化。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能逐渐触摸到汉民族文化的月亮情结,并积淀蕴含在文本中的情感,迸发出心灵深处的诗情和美感。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借助情境、生活经验理解“呵欠、剪影、绘声绘色”等词语的意思。

  2、能围绕前置话题用比较生动、准确地语言传达文本理解和感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各自的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能将感悟融入朗读中。

  3、能在诵读课内外的咏月诗文中感受月文化,让中华民族的爱月情结根植心中。

  前置性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的“眼中月”、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认真诵读,结合相关的语言文字

  3、谈谈你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话题定向 开启望月之旅。

  1、月诗月词、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数不胜数。看来,美丽的月亮是中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今天,我们继续美好的望月之旅(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看到的月亮呢?(板书:“我” 小外甥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3、作者的“眼中月”、 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话题进行学习。

  第二课时回顾课文时让学生快速理清文脉,划分出清晰的内容组块,为下面话题感悟交流部分节省时间,确定各小组的研读课文的主方向。

  (二)小组展示 采撷月亮之美。

  1、出示话题,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课文。

  讨论话题:作者的“眼中月”、 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给我们带来了怎么的美的享受?从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认真诵读,结合相关的语言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读完本文的人大多会产生一种美的感觉,如此美文需要细读和深悟。把话题聚焦于“美”,让学生循着语言文字的表里而直面美的画面,咀嚼美的语言,与文中诸人的望月情怀开始了美好的相遇。

  2、交流“眼中月”部分。

  小组主体展示交流:

  (1)品月光之美。

  ①出示句子: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②品悟词语,想象画面。

  “安详”(如熟睡的小孩,慈祥的老人、月光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闪烁”(月光似顽皮的小孩、嫦娥的舞蹈在流动的江水中跳动)

  ③朗读展示,读出月色动静之美。

  (2)品月下景物之美。

  ①出示句子: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②根据学生感悟拓展对句:

  月光照在芦荡上,芦荡那黑色的剪影上瞬间添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月光照在树林上,树林那黑色的剪影上顿时添上了一圈——银色的光环。 月光照在山峰上,山峰那黑色的剪影上立刻添上了一个——银色的项圈。

  ③引导其他小组补充,品味“镀”的妙处。

  “镀”这个字用了拟人的写法,充满了人情味,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向我们传递出这美丽动人的月色。

  ④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安详的月光”,不禁让我想起了冰心写的一段文章。

  a、出示: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冰心《寄小读者》

  b、齐读。

  “流动的月光” 不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写的一段文章。

  c、出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d、齐读。

  课外阅读进入课堂是“开放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而生本课堂也倡导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一个文本的感悟引入和带动相关文本的揣摩,从而让阅读源于文本而广于文本,高于文本。适当地拓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冰心的《寄小读者》两篇文章的片断,让学生进行赏读,领略和强化文本的美感,受到语言的熏陶,为“写”积累语言。

  (3)变月景为小诗。

  ①美丽的画面需要题上美丽的诗。谁能帮老师把诗句补充完整?

  ②齐读诗句。

  月亮安详洒清辉,江面光斑千万点。

  两岸景色成剪影,月光镀上银花边。

  ③师:这静谧的江月,流畅的文字,若再有绘声绘色的诵读,定会妙不可言。大家认为我们班谁最适合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推荐,教师为其配乐。

  ④评: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一片柔和而宁静,皎洁而安详,朦胧而诗意的月色。

  ⑤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去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齐读。

  生本课堂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和保持,由情入文而感悟渐行渐远。本环节中创设了音乐、画面、诗句等情境,寓讲于“读”,寓讲于“思”,逐步把对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入。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进入宁静清幽的美好意境,诗画相谐,情韵和鸣。

  3、交流“诗中月”。

  (1)师生、生生模拟文中对诗情景。

  (2)像文中的人物这样在月夜下对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有趣,陶醉,感觉很有诗意。)

  (3)作者和小外甥醉了,我们也醉了。

  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齐读。

  (4)其实,月亮在古代诗人的诗中有着不同的情感内涵。哪一小组和大家聊一聊诗中月?

  ①预设一:

  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看出诗人半夜醒来,独自一人对着月亮的那种孤苦的思乡之情。

  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竟然把天上的月亮当作白玉盘子。

  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中的“愁”字,感到

  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月亮都落下去了,他还睡不着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读了这句诗,我体会出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他弟弟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写出了李白离开蜀地时,看到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

  ②预设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师:同是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上句是诗人回忆儿时的月,下句是诗人成年时心中的月,月在诗人心中总是那么美好的,月亮就是美的象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师:这是游子心中的月,月亮是天下游子共同的家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师:这是诗人孤独寂寞时的月,在这里诗人又把月亮当作诗人的知己。

  (2)古往今来,诗人钟情月亮,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课前大家进行了搜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出示音乐。

  预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让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清幽宁静的林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大气磅礴的海上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苍茫旷远的雄关月。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天上第二泉。”这是我们家乡,素有天下第二泉的二泉月。

  (3)小结引读。这一轮轮明月,这一首首诗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吐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