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质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讲读课文第2、3、4、5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第2段

  1、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⑴ 概括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⑵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⑶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

  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三、讲读课文第3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观:

  ① 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 景象。非常之观。

  ③ 建筑物的一种,读 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⑵ 得:

  ① 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⑶ 夷:

  ① 平坦。夷以近。

  ② 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⑷ 相:

  ① 帮助、辅佐,读 xiàng。无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读 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 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 表并列。险以远。

  ② 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⑴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⑴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

  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4段

  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悲:

  ① 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⑵ 胜:

  ① 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

  ② 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 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 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⑴ 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⑵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2、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全班齐读3、4、5段

  七、布置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步骤

  一、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1、过渡衔接;2、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3、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二、指名一人报告完成文后练习三的情况

  (不仅要指出哪一个词与其他几个不同,还要说明各自作何解释。)

  三、指名三人报告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的情况

  四、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