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地动仪涉及到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动态的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动仪有什么价值。

  探索实践: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板),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调动学生收集民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或出一期简报,在班级交流、展示。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什么?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出示: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二、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东方朔上奏图》

  教师:这幅图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同学们,你看到这一情景,有什么认识?

  学生:汉武帝时,奏本是写在竹简上的。

  学生:用竹简写奏本太费事。

  学生:竹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学生:成本太高。没有节约观念。

  学生:读起来吃力。

  教师:为什么不用帛等制品,这样更轻便?

  学生:帛的价钱太昂贵,不能大量推广使用。

  教师:为什么不用纸?

  学生:当时我国还没有普及纸。

  教师出示:《甘肃天水出土的纸》图。

  教师: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请问,它出现在什么朝代?

  学生:西汉早期。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做的?

  学生:想。

  教师:多媒体演示汉代造纸工序。

  (学生观摩)

  教师:我国纸张的普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学生: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这种纸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制作简单方便,造出的纸又耐用,所以很快普及。

  教师:据我所知,先于蔡伦3000年,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就地取材,用当地丰茂的纸莎草造出纸莎草纸,成为宫廷专用纸,俗称“法老纸”。为什么这种纸没有普及呢?

  教师:演示纸莎草纸的制作工序。

  学生:老师说的这种纸莎草纸产于尼罗河三角洲,它是利用该地独有的植物作原料,制作工艺复杂,所以这种纸很难普及,当时作为宫廷专用纸。

  教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和传播,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中国的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也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教师:除了造纸术外,两汉时期,还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东汉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学生:还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的仪器。

  教师:下面让我们看看地动仪是如何测定地震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学生观摩)

  教师:地动仪之所以能够预测地震,是因为它利用了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如果不够清楚,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请教物理老师。

  教师:在医学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学生:东汉华佗制成的“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制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学生: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他为医圣。

  三、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