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麦哨》优秀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结束

  【解析:课末的提点尤为有效,即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孩子今后习作有所启发。这样的对话安排,有效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为语文课增容,让孩子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好一曲欢快柔美的语文小调

  —— 读何捷老师《麦哨》教学有感

  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提升,其所占份额也不断跃升,这正印证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由扶到放,学以致用。那么怎么放、怎么用,何捷老师读写融合理念下的《麦哨》教学应该说给了我们一个颇具价值的范式。

  超越内容

  “内容人人看得见”(歌德语)。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课如果在内容上纠缠不清,那么将直接导致语文的“少、慢、差、费”。在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可谓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然而,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去努力实践“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很多老师又陷入了茫然,觉得教学无从下手,课堂捉襟见肘,不知道语文课不教内容还能教什么。其实,这是老师们没有真正领会崔峦老师这项主张的本意。语文课还是需要教内容,学生的学习必然要从内容走向涵义和形式,必然要从感性走向理性,不教内容,语文课无从教起。但语文课一定要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注意这个“式”,也就是说应当与那种一味分析内容的模式化的僵化教学说再见,因为“内容人人看得见”(歌德),语文课只顾内容,那就是无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视学生的学习起点,那样的语文课堂就是在学生已知层面上的简单滑行,语文课堂效果何在?所以眷注并超越内容,是语文课堂的应然选择。精读课文如此,略读课文则更可以放开手脚。在《麦哨》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分析了,从一开课的“搜索发现”到接着的“质疑文题”、“回归文题”,整个教学过程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感觉——超越内容。何捷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描述的“课外自学能认识本课‘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准确认读。自读自悟,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乡村美景的柔美。”,你看,略读课文嘛,文字、内容层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自学。我们的教学重在找准学生新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已知中揭示出未知来,这样才有意义、有价值。那么就《麦哨》而言,自读自学后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在哪里呢?老师还可以教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体悟涵义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歌德语)。说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是因为文本涵义的揣摩和悦纳还取决于阅读者本身的学识、文化背景和感受能力,所以即使我们发心去感受,也会因个人精神底色的不同而幻化出各种美妙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本是我们美丽的倒影。《麦哨》的涵义似乎很清晰——“欢快、柔美”!这是学生都能读到的,所以不需要教。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文第3、4、5、6自然段看起来似乎跟麦哨毫无关联,就像何捷老师抛出的: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有关于“麦哨”的段落才区区四个自然段,大约百余字。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文题为《麦哨》合适么?这样的课堂,学生就有嚼头了,思维含量旋即增大了。何老师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这些部分是用内容和语言编织着轻快、柔美的乡村情调,但这正是学生惶惑未知的,他还没有这样的阅读自觉和分析能力。在接下来对这几个自然段语言内容和情味的朗读涵咏中,学生慢慢揣摩到原来虽然这些段落中没有写到麦哨,但却为麦哨提供了一个广阔辽远的、和谐美好的乡村背景,麦哨是整个乡村生活的焦点,而所有这些“油菜花、蚕豆花、豆荚”所潜藏的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所散发的乡村生活的轻柔欢快,则成为麦哨这一文本意象的酝酿和蓄势,使麦哨的“欢快柔美”散发得更加淋漓,更加厚重。如若没有这些乡村景象的陪衬,麦哨自然会单薄、单调得多。学生体悟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开始显现出浓浓的语文味,这个需要有心人发现的文本涵义,正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关注和揭示的。当然,这一切都依赖于像何捷老师这样能够潜心研读文本、发现文本内涵的,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曾得知,又何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

  眷注形式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歌德语)。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领悟和运用。然而形式却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因为我们从小学的语文,很长一段时间内教的语文,乃至我们的阅读,似乎都是就内容而言的,读懂大概就是语文的全部价值。如今我们开始有了比较强烈的自觉,开始明白语文的本质,开始进行对文本表达、对语文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自觉关注,我想这可以称之为语文老师语文意识的觉醒。所以,一个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大致也能从他在课堂上对语言形式“是否关注?怎样关注?关注的成效如何”上去判定的。何捷老师的《麦哨》教学开宗明义地定位于“读写融合”,这自然是一个语文老师对语文本质深度认识后的清晰把握。无论是“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还是揣摩是否切题、议论写作收获的过程,都显示出对教师和学生在文本形式感悟上的巨大收获。大到对全文写法特点的分析,小到第三自然段语言诗意押韵的发现,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已经在读懂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明显的课程锃亮和认知拔节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最本质也最艰难的对语言形式的始终眷注。而且这种分析和眷注在何捷老师巧妙的以题目“麦哨”为焦点的课堂流程编织中倍感轻柔和欢快。另一方面,我们执教人教版教材的老师经常会产生在习作教学上的困惑,因为它没有给出详尽的习作教学序列和教学范例,多是以单元主题为契机,以描述性的语言唤起学生的习作欲望,在习作修改、提升等方面相对苍白。而何捷老师的《麦哨》教学,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野。或者说,教材中不是没有习作教学的范例,而是我们没能像何老师一样去自觉揣摩并发现每一个经典的教材文本中的写作元素,从而逐步润泽到我们学生的写作图式中。我相信以这样的读写融合的观念去教,长此以往,必然能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并蒂开花。

  综观何捷老师的教学,理答精准,循循善诱,轻松愉快,推进高效,课堂洋溢着乡村麦哨欢快柔美的情调,而且“直面文题——质疑文题——回归文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又暗合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奥义开释过程,不能不说这是一堂颇具典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