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麦哨》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材简析:

  本案为人教四下乡村生活单元的一节略读课文。文章以清新秀隽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乡村和谐,柔美的田野生活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此文为略读课文,文文句优美通顺,适合儿童自读自悟。同时,文字中富含作者热烈丰富的情感,适合提供孩子自读感悟,也适合班级授课中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课外自学能认识本课“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准确认读。

  2、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乡村美景的柔美。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教具准备:

  图片若干,幻灯

  教学流程:

  一、 直面文题,速读,搜索,发现

  师【板书:麦哨】课题为麦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全文中哪些段落写到“麦哨”。

  生:第1、2、7、8自然段。

  师:【幻灯:出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呜卟(bǔ),呜卟,呜……”

  第二段: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第七段:“呜卟,呜卟,呜……”

  第八段: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四个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四段中很多内容比较相似。

  生2:我发现第一段和第七段几乎是一样的。

  生3:我发现作者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师:是啊,真是伟大的发现,这四段确实展示出本文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真棒!还有么,你们是否发现文字中表达出麦哨哨音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提示一下,关键的词在这四段中重复出现。

  生:欢快,柔美。

  师【板书:欢快 柔美】好,请全班标注这两个关键词。现在分男女生读这四段话。男生读第1、2自然段,女生读7、8自然段,一声呼,一声应,一边读,一边体会这种写法。

  生:分男女生读四个自然段。

  【解析:此部分教学意在让孩子围绕课题总体感知全文,同时抓住首尾呼应的段落部分学习朗读,让孩子在充分地读书,感受,对比,分析中,在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练习表达】

  二、质疑文题,自读,解析,辩解

  师: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有关于“麦哨”的段落才区区四个自然段,大约百余字。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文题为《麦哨》合适么?请全班同学表态。

  生:举手表态。

  师:(大致统计,结果为基本认为文章切题)好的,就请大家来说服我吧。这个问题是我提出的,也许我有我的想法呢。下面请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文中你认为最切题的部分,说说切题的理由。

  生:自由地读课文,讨论,准备发言。

  (1)、探讨第4自然段,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和谐有序的柔美。

  生1:我想读课文第4自然段,我认为这段话是切题的。(生朗读此段)

  师:这段话百余字,是全文中字数最多的自然段。如果它切题,那么无疑对全文切题写作是有力的佐证。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就是感觉到这段话没有偏题,但是说不出理由。

  师:有这样的感觉就不容易啦。我想你说不出理由和你不大熟悉文中所描写的“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有关系。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认识这些乡间的精灵,这些大自然的宠儿吧。【幻灯:“油菜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图片】

  生:看图认识,欣赏。

  师:请看看,这段中描写“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语句,作者写作的顺序能颠倒么?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文中说“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也就是说要一个凋谢后才长出另一个,是按照生长顺序出现,这是自然之道,不能颠倒。

  师:你能说出这段话给你留下的感觉或是读后留下的印象么?

  生1:一切都有序,你不争我不抢。

  师:是啊,这就是和谐有序的美,不正是一种柔和的美么?现在,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这段话透着柔美,和麦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吻合的,所以我认为没有偏题。

  师:好,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再体会。

  (2)、探讨第5、6自然段,感受乡村生活中蕴藏的欢快。

  生2:我觉得第5自然段没有偏题。

  师:我建议你将5、6自然段合起来欣赏,你请注意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 玩累了,喊渴了”。第六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联系得多么紧密啊。读书应该讲究效率,特别是像这样的略读课文,能合并的就一起学。现在请读读第5、6自然段,说说你的感觉。

  生2:(读5、6自然段后)这两段没有偏题,处处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

  师:好,学习略读课文,要做到简约但不简单,更不能糊过去。你能具体结合这两段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瞧,他们玩得多么欢快啊。

  生2:我从“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中体会,他们在这样天然的体育场中活动,能不快乐吗?

  生3:“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这句话给我的感受特别深。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斗钩钩草的情景。

  师:是啊,小时候我也玩过,至今难忘。我想这就是童年的滋味吧。甘甜甘甜的。看来,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出他们生活的滋味么?

  生:欢快!

  师:好一个欢快,一锤定音。看来这部分没有偏题的理由很充分,写的就是欢快,麦哨也好,孩子也好,都是同样的欢快!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吧。

  生:自由读5、6自然段。

  (3)、探讨第3自然段,感受言语之中蕴藏的快乐。

  师:全文就剩下第3自然段了,我们来看看。其实这段话是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本段是作者的神来妙笔。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后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生:(读第3自然段后)写的是湖畔割草的孩子。

  师:好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吧。【幻灯: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段话这么看,大家可能难以发现奥秘,我们稍作调整,你会豁然开朗。

  【幻灯】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

  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

  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

  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么排列后再读读你觉得这段话像什么?

  生:像诗。

  师:说是诗,除了一句一行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诗句中所押的韵脚,你们试试找一找吧。

  生:(标注)帽、蛋、汗、花。

  师:好的,找得很准。再请关注“一张张”“一朵朵”,这些叠词多么有节奏感啊。真希望第1行中的“白竹布衬衫小凉帽”能改为“白竹布衫小凉帽”。这样就和第2行字数相同,读起来更有诗的感觉。不过,诗也好,词也好,散文也罢,都能给我们美感,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你会体会到这段描写给你带来的感觉。

  生1:(读第3自然段后)我感受到一种童年的快乐。

  生2:我感觉到乡村生活的简单。

  师:确实妙啊,简单就是快乐之源!

  生3:读了这段话,我感觉到色彩很美,白色,花色,粉红色,很协调。

  师:这不就是柔美么?

  生:是的。原来这段体现的乡村生活的特点和麦哨“柔美”“欢快”的两大特点是一样的啊。

  师:没有偏题,非常切题。

  【解析:通过对文章所有段落的逐一赏读,孩子们渐入佳境,发现了蕴藏在文字中的全文情感基调——欢快,柔美。同时,大家很容易发现这两点与麦哨的特点完全吻合。至此,文章的主旨已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读自悟,能留下深刻印象。】

  三、回归文题,总结、归纳、习得

  1、议论本课文题。

  师:现在,请谈谈你对本文学习的体会吧。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非常切题。

  生2:读了文章,我很羡慕乡村孩子的生活。

  生3: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集中,全文就体现乡村生活的两个特点:柔美,欢快。

  师:的确如此。我觉得麦哨也好,茅茅针也好;乡村孩子也罢,景色也罢,它们都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本文的课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来试试拟定新题,要求和文章内容不偏离,并能解释理由。知道么,很多作家都是写完文章后再次推敲问题,实在定不下来的,还可以叫“无题”呢!

  生1:我觉得可以叫《乡村生活》。全文反应的就是乡村生活。

  生2:《乡里的孩子》。我觉得孩子就是乡村生活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主角。

  生3:《我爱乡村美景》孩子也属于乡村的景物,作者本来就喜爱这样独特的乡村美景,所以我觉得可以以此为题。

  师:很好。我觉得可行。不过我们来说说《麦哨》这个题目吧。毕竟作者以此为题,有他的道理,你能替作者发言么?

  生1:麦哨就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为题,这样才好!

  生2:《麦哨》这个题目能以小见大,其他同学拟定的题目虽然可以,但是比较宽泛,不如《麦哨》,让人感觉很集中。

  生3:《麦哨》做题目还有吸引读者的作用。因为麦哨很新颖,很多人不知道麦哨是什么,所以这样的题目很能吸引读者。

  2、议论本课的写作收获。

  师:大家说的真好,看来学有所得。这节课的学习对你们今后会写作有什么帮助么?

  生1:我记得老师说过“题好一半文”。我要拟定一个新颖,吸引人的题目。

  生2:我要注意写作时切题。

  生3:我要到乡间走走,也仿写一篇。

  生4:我觉得要写自己热爱的东西,这样才能在文字中让人感受到这种特别的爱

  师: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家收获丰厚,我也很高兴。就让我们在欢快的情感体验中下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