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的课程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二、膨化“冷暖”矛盾,融入“相思”境界

  此时,教师不仅挑起了故事的外部矛盾,学生内心的冲突也已经开始膨胀。怎样顺应学生的这种情绪体验,使学生思维进一步聚集,让情相撞,思相激,心相印,进而融入纳兰性德的相思之境呢?

  师:身离家乡越远,心系家园越深。那一种矛盾,那一种思想,体会到了这一点,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师:短短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的后面,却有着许许多多的画面,许许多多的情景。请闭上眼睛。(教室里响起背景音乐《怆》。)

  师:伴随着音乐,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像以后说看到了冒着风雪过河、风雪交加、在军营里辗转反侧等画面。)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的“身”所处的世界。在他的故园,在他的记忆里,可能会有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教室里响起背景音乐《琵琶语》。)

  师:也许春暖花开时,在郊外,同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高谈;也许月色下,一家人拉拉家常,说一说;也许还有很多的也许……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家,走进纳兰性德的心,用文字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写。)

  (学生想像交流乡村闲居图、富有诗情画意生活图、流淌温暖幸福图等。)

  师:这就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可是,此时此刻,在这里,却没有孩子的嬉笑声,没有朋友的高谈阔论;(学生读“风一程,水一程——”)没有果园里的果子,没有孩子们围在一起的快乐;(学生读“风一程、水一程——”)没有女人们提水,没有老夫的絮絮关怀,这里只有“风一程,水一程——”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长相思》。

  王老师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写道:“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视语文为激发生命活力的教育,视语文为独特的生命现象。他为枯燥难懂的词配上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不同的旋律流泻着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大大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是的,征途的感受是“冷”的,这种“冷”不仅是自然气候的表征,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状态。而故园的印记和回想则是充满“暖意”的,这是一种亲情之暖、天伦之暖、心灵之暖。学生通过对不同画面的创造想像,把这“冷”、“暖”逐渐内化为自己独特的心理内容,生成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用心灵的眼和耳有效地把握了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用诗化的语言描绘着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课堂顿时成了凄苦的征途、嘶鸣的战场,转眼又成了惬意的乡村、清新的郊外。一“冷”一“暖”,先“冷”后“暖”,“冷”“暖”相间,虚“暖”实“冷”。在想像中、在描摹中、在沉浸中,学生直正融入了纳兰性德的相思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