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9)

时间:2021-08-3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4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